意义分析与指谓异质性
本文选题:意义分析 + 指谓异质性 ; 参考:《理论探讨》2009年04期
【摘要】:人类用符号去指谓直观意识对象的最一般形式是:x是a。这也是一种最简单的判断,即s是p。其中,x是判断的主词s(subject),a是判断的谓词p(predicate)。s之为x,在于它的作用只是指出一个对象以让谓词去述谓,相当于设定一个意义的空格以让谓词去填补,是为意义虚项。相比之下,谓词p的作用就在于作为一个特定的意义a去填补主词的意义空格,是为意义实项。做出一个判断s是p,其意识功能就在于把一个意义实项填补给一个意义虚项,从而实现对于对象的某一特定意义的意识到。表示普遍性的词语既可以作主词也可以作谓词,亦即既可以充当意义虚项也可以充当意义实项,而表示个别事物的专名则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因而是绝对的意义虚项。如是,在专名对某一事物的指代和普遍词对该事物的述谓之间就不存在可以逻辑推定的关系,从而由它们组成的判断是否属实就只能诉诸直观认定。指谓之间的这种关系性质就是"指谓异质性",而这种哲学分析范式就是"意义分析"。
[Abstract]:The most general form in which human beings use symbols to refer to objects of intuitive consciousness is that: X is a.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simplest judgments, that is, s is p. Where X is the subject of judgment, the predicate of judgment, p(predicate).s, is x, because its function is to point out an object to let the predicate state the predicate, which is equivalent to setting a space of meaning to be filled by the predicate, which is an empty item of meaning. In contrast, the function of predicate p is to fill in the space of the subject as a special meaning a. To make a judgment that s is p,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 is to fill a real item of meaning into a virtual item of meaning, and realiz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a particular meaning of an object. Words that express universality can be either subject or predicate, that is to say, they can act both as virtual items of meaning and as real items of meaning, while the proper names of individual things can only be used as subjects rather than predicates, so they are absolute empty items of meaning. If so, there is no logical inferr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erence of a thing by a proper name and the predicate of a thing by a universal word, so the judgment made up of them can only be judged directly.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ger-predicate is "finger-predicate heterogeneity", and thi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paradigm is "meaning analysi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成果(NCET-06-0738)
【分类号】:B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长福;;异质性的得而复失——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徐长福;;论自然直观的异质性与哲学中立化——异质性理论的预备性探讨[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3 徐长福;;自然直观与符号指谓——意识的自然形式与人工形式[J];哲学动态;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杨军;;现象学潮流中的意向性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张小燕;邢秋霞;;皮亚杰心理逻辑与一般意义上逻辑的区别[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姜永琢;;语言与“主体性”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7 付义;论事物的析构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上)[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9 孔祥敏;;论墨家逻辑的必然得出[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吴敏;刘东丽;;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实践智慧”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5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7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寇爱林;心向上帝的旅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张会霞;缺席的童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石艳艳;庄子思想的美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02年
5 李菁;古典存在论的现代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华;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岩峰;“命题”的颠覆与“确定性”的丧失[D];兰州大学;2005年
9 李齐;伽达默尔解释学真理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璇;词汇关系的典型效应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_";;格古鉴今——论象征艺术在中国皇家园林建造中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2 李微光;;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王燕;;石家庄方言“物件”一词意义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年20期
4 黄弋桓;;现代汉语部分叹词的意义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5 李丽芳;;北岳区的减租减息实施状况及其意义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02期
6 陈燎;;文学形象专名通引再议[J];辞书研究;1983年05期
7 王绍新;谈专名泛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3期
8 颜华东;小议单独概念、专名以及定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1期
9 辛燕;专名问题及指称问题——浅析罗素对弗雷格之批判[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梁义民;任晓明;;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琼;;商业微区位关联的类型与意义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相有章;宋继金;王林;宋术亮;张华芳;屈福荣;;动态心电图对克山病监测的预后意义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丁静娟;张莉莎;田苗;李媛媛;鲍丽雅;;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及意义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郭峰;张俊洁;许育;张乐之;钱宝华;花美仙;;肿瘤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分子CR1密度相关基因组多态性分布变化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意义分析[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李建军;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大便双糖测定的意义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孙善会;张茂修;刘小平;汪运山;;联合检测血清抗角蛋白抗体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意义分析[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李绍伟;周奇志;马代金;凌富;刘云川;唐建;;近视人群角膜散光情况的调查和临床意义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丁静娟;张权;彭亮;刘悦晖;李忠;刘三都;胡莲;;贵州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意义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王志武;钟涛;吴艳凤;周宽宏;林忠南;;CINRAD/SA&SB型RDA部分的复杂适配数据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姚婷;;焦点的形式及其意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施新竞争策略[N];人民邮电;2000年
2 晓鹰;畸型时代留下的影子[N];中国财经报;2005年
3 于彤;《邮政用县以上地名和地名简称》标准实施[N];中国邮政报;2002年
4 ;实施行业标准 发展现代邮政[N];中国邮政报;2002年
5 记者 谭剑;长沙立法治“名”[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记者 董超文 刘双 通讯员 曾绮玲 虞海霞 实习生 张睿;挖掘保护老地名[N];深圳商报;2010年
7 王黎明邋韩俊;婚约解除后引起的返还财物纠纷[N];江苏法制报;2007年
8 记者 吴伟锋;使用“妈祖”命名须经市政府审批[N];湄洲日报;2008年
9 郭朝洪;把握非均衡规律与均衡协调理论的辩证统一[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10 吴玉平;保险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分析[N];中国保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3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赖威;HBV相关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免疫细胞及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BV存在状态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7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卢平;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婷;现代汉语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3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丹;汉语指人专名隐喻的语义和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毋东花;名称指称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邢宝学;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现代阐释及其意义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满欣;汉语内脏器官词语意义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覃建平;论思维模式,,语言的社会公约性与意义分析的关系[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55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85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