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指称主义相冲突的满足贝叶斯确证的信念对象
本文选题:指称 + 概率 ; 参考:《世界哲学》2009年02期
【摘要】:大卫·查尔默斯对指称主义一直采取怀疑的态度,他在《概率与命题》这篇文章中,通过揭示指称主义和穆勒关于专名的论点与贝叶斯确证理论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否定指称主义的新论证。查尔默斯论证的核心,在于表明贝叶斯确证需要一种指称主义不能满足的条件,即它需要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需要恰当的描述,可是,查尔默斯在他的语义学中所提出的"中心世界"等概念工具,在给出这些描述时,可能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
[Abstract]:David Charmers has been sceptical about referencialism. In probability and propositions, he reveals the conflict between referencialism and Muller's argument about proper names and Bayesian theory of corroboration. A new argument of negation of denationalism is put forward. The core of Charmers' argument is to show that Bayesian confirmations need a condition that referencialism cannot satisfy, that is, it requires non-referential objects of belief. Non-referential belief objects need to be properly described, but the conceptual tools such as "central world" proposed by Charles in his semantics may encount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giving these descrip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本文作为其一部分的研究项目的支持(项目编号为07AZX003)
【分类号】:B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耀平;;逻辑主义意义理论的“在场形而上学”根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5期
2 訾其伦;;荀子与墨家正名论之比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燕京;;论达米特对于弗雷格意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张燕京;;达米特发展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本路径[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3 俞颖杰;;达米特论指称和涵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孙明湘;沈旭明;;试论赖欣巴哈的意义理论[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5 任晓明;;略论归纳逻辑的恰当性[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6 任晓明;;勃克斯归纳逻辑与科恩归纳逻辑之比较[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莫绍揆;;归纳逻辑探微[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8 邱仁宗;;论金岳霖先生对归纳问题的解决[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9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薄谋;新弗雷格算术的一致性和解释性[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蕊;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视角下的空名意义理论探析[D];燕山大学;2012年
2 杨兴杰;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安涛;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前提概率原则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蓉;试论弗雷格的意义理论[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刘贺;浅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8 沈旭明;论赖欣巴哈的逻辑哲学思想[D];中南大学;2004年
9 何玉北;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5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92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