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把握“五四之子”的思想建构——《殷海光集》导言
本文选题:殷海光 + 中国文化 ; 参考:《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2期
【摘要】:正一1994年2月,时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的周礼全主编的《逻辑学百科辞典》出版,人们在该书"中国逻辑史"分部"人物"篇末尾,看到了"殷海光"这个当时在中国大陆学界还非常陌生的名字。辞条释文如下:
[Abstract]:In February 1994, Zhou Liquan, then president of Chinese logic, published the Encyclopedia Dictionary of Logic. See "Yin Haiguang", at that tim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cademic circles are also very strange name. The caption reads as follow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梁刚;在游戏中改变世界——论网络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4 刘伟安;痛苦的自由抉择——屈原《楚辞·卜居篇》的存在主义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刘铁芳;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宋银桂;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J];文史博览;2005年12期
7 申卫革;;高校教师职业声望沉浮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8 蒋玉凤;重在拓展人的生命空间——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文化思考[J];桂海论丛;2004年01期
9 彭贺;苏宗伟;;东方管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渊源、精髓与框架[J];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文钦;;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萧山区为例[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时平;;关于中国海洋军事文化基本内涵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柴文华;;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省思[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霄鹏;文化品质[D];清华大学;2003年
3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雪峰;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以政治变迁为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8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翔;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梅珍;回头看与向前看[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刚;仁风道骨 佛性童心——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丰子恺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4年
5 吴智泉;以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为目标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6 杨超;中外企业品牌个性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姜淼;论文化民族性及其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玉龙;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其历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燕明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王嘉;求索进化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瑞麟;;逻辑与政治——论殷海光如何应用逻辑来从事政治批判[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2 ;殷海光逻辑奖学金奖教金颁奖[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3 翟锦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研究和认识名辩学[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4 邢贲思;;学习金岳霖在政治上学术上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在金岳霖先生诞生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郭永良;;墨辩的社会功能[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张建军;;交流、回顾与前瞻——记首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7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异宾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8 董志铁;;台湾逻辑学研究五十年[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9 袁正校;;金岳霖和中国的现代逻辑教学[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斌峰;;《中国逻辑史教程》读后[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可济;从西方思路到中国韵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君红;殷海光逻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4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92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