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推理合理性的心理学分析与回答
本文选题:休谟问题 + 前提不充分性 ; 参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4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前人对休谟问题的回答,分析了各种回答存在的基本问题。结合心理学对归纳推理的研究结果,提出归纳推理可分为概括和推理两阶段的观点。在此观点基础上,将归纳推理经历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五部分,指出归纳前提具有不充分性特点,为表达完整的归纳推理过程构建了四个补充前提。根据归纳推理合理性取决于归纳原则是否具有保真性的思想,提出归纳原则的形式为:鐖(A,P),X∈P/鐖(A,X),论证了这个形式具有保真性,因此归纳推理具有合理性。或然性是归纳推理的基本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归纳推理初始前提的不充分性,初始前提无法保证补充前提3和4为真,而不是归纳原则不具有保真性。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vious answers to Hume's question and analyzes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 answ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inductive reasoning in psycholog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inductive reason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generalization and reasoning. On the basis of this viewpoint,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inductive reasoning is decomposed into five parts,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ductive premise is not sufficient, and four supplementary premises are constructed for expressing the complete inductive reason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dea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inductive reasoning depends on whether the inductive principle has fidelity or not, the form of inductive principle is put forward as follows: (1) the form of inductive principle is as follows: (1) the form of inductive principle is: (1) the form of inductive reasoning depends on whether the inductive principle has fidelity or not. Probability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inductive reasoning,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initial premise of inductive reasoning is not sufficient, and the initial premise can not guarantee the truth of supplementary premises 3 and 4, but not that the inductive principle does not have fidel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西南大学博士基金(SWUB2007010)的资助
【分类号】:B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陈安涛,李红,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李富洪,杨东;分段设计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年03期
3 陈安涛,李红;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4 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龙长权;;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机制探索[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5 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02期
6 陈波;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兼论归纳的实践必然性和归纳逻辑的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7 周晓亮;归纳:休谟的问题和后人的解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莲荣;苏畅;;如何培养演绎推理能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苏岩;统计推断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和统计模型的确定[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3 邓涛;界面的认知与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谭宏姣;汉语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新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闫苍松;郑宏伟;;运动决策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决策速度及准确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6 刘改成;梁承谋;程勇民;;操作思维理论内涵的重新诠释与证实——不同性别、不同运动水平羽毛球运动员之间操作思维差异之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张银华;;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才智;2009年03期
8 胡竹菁,朱丽萍;推理结论正确性判定标准再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9 白学军,张兴利,史瑞萍;工作记忆、表达方式和同质性对线性三段论推理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3期
10 刘光;《概率论》教学浅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长生;;运动思维训练的认知研究现状及其体系建构[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程勇民;;运动知识的心理表征研究——以羽毛球项目为例[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长权;类别对归纳的支持与限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郝海波;基数效用论的复兴及其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春勇;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东;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璐;乒乓球运动员决策过程认知加工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曹新;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影响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仁阳;化学知识的心理表征与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清香;范畴三段论推理格效应的眼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龙欣;逻辑推理型数字化教育游戏的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巧风;高中化学开放性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健;初中英语差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安阳;心理学在自由心证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蒋美娥;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罗跃嘉,魏景汉;汉字识别的跨感觉通路ERP注意成分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8年06期
3 陈安涛,李红,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李富洪,杨东;分段设计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年03期
4 陈安涛,李红;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陈安涛,李红;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6 陈波;论逻辑真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02期
7 童世骏;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从洛克到金岳霖[J];哲学研究;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立;休谟问题的一个特殊解[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周玲,李永海;论休谟问题的逻辑解答[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铁省林;休谟问题及其效应[J];文史哲;2004年05期
4 谢永鑫;;论冯契对金岳霖休谟问题之解答的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小力;休谟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区别[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6 张淑稳;;金岳霖关于“休谟问题”思想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何向东;;“归纳问题”的逻辑哲学研究述评[J];哲学研究;2005年12期
8 尹鑫;王飞;;也谈归纳法的有效性证明问题[J];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许明春;休谟问题解决方案辨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熊明;休谟问题的逻辑正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培育;;金岳霖先生的归纳思想[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4 邵春林;;金岳霖先生在归纳问题上的贡献[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5 荣立武;孙明湘;;休谟的困境[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陈晓平;;略论概率与归纳——兼评莫绍揆教授的归纳观[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7 张惠民;;论模糊概率逻辑[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8 周玉香;;试论归纳问题结论的可靠性[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9 邱仁宗;;论金岳霖先生对归纳问题的解决[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10 张华夏;;休谟价值问题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三个教条[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林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休谟的断头台”:因何向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张微;刻苦自励 潜心钻研 不断取得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石契;“不可说”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马俊峰;探索科学的价值[N];光明日报;2009年
5 田野 美国自由撰稿人;可证伪性原则不能作为科学分界的标准(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荣;自私与同情的和谐[N];光明日报;2002年
7 蒋劲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尴尬的“科学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蒋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迈农为情感与理智寻找精巧的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守夫;哲学视域中法的语言和思维层次[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杨;法治的哲学之维—正当性观念的转变[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杜国平;“真”的历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稳;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高策;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中的宗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陈树桢;“休谟问题”及归纳逻辑普遍有效性的探索评述[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肖尧;跨越鸿沟[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李赫;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袁浩;休谟与叶适功利思想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芸;论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解答[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淑芳;休谟问题与归纳逻辑辩护[D];燕山大学;2012年
9 王连英;从实践必然性看归纳逻辑的合理性[D];山西大学;2008年
10 杨媛;“是—应该”问题及其“解决”[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39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3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