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克“信念之谜”新探
本文选题:信念之谜 + 经验事实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克里普克信念之谜表明,在信念语境中从广为接受的"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出发能够推导出矛盾。进一步分析可以揭示,矛盾的得出实际上源于经验事实的不利出现,而确定句子的真值必须充分考虑具体的情境。
[Abstract]:The riddle of Kripke's belief shows that contradictions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widely accepted "quotation mark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belief context. Further analysis can reveal that the conclusion of contradiction actually originates from the unfavorable appearance of the empirical fac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rue value of the sentence must fully consider the specific situ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RW140204)
【分类号】:B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叶涛;;“信念之谜”及其意向性分析[J];学海;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东;;论“信念之谜”作为一种认知悖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宏艳;时尚哲学的诗意栖居[D];燕山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建军;;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构图[J];学术月刊;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碧波;;浅析克里普克自然种类的本质属性[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10期
2 龙小平,高录寿;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夏素敏;;解读克里普克的“必然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叶峰;;关于克里普克模态性的一个自然主义解释[J];哲学研究;2008年01期
5 刘叶涛;;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6 张文琴;;析克里普克解悖方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7 陈波;;反驳克里普克的认知论证[J];学术界;2011年05期
8 胡扬;;论模态论证:为克里普克一辩——向陈波教授请教[J];哲学分析;2013年02期
9 叶峰;;克里普克反驳类型等同理论的模态证论中的超自然自我(英文)[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03期
10 蒋岳春;;克里普克“历史因果指称论”解读[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叶峰;;克里普克模态性的一个自然主义解释[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立英;;克里普克有关语言哲学的一些理论[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指称的转移[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指称的转移[A];2007年全国哲学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展骥;;略评“层级”、“三值”、“间隙”、“情景”诸方案——“自涉”悖论杂谈[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6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7 刘叶涛;;标准米尺有一米长吗?——对克里普克先验偶然真理理论的批判性考察[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刘叶涛;;克里普克的逻辑悖论研究[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郭鹏 孔祥润;虚构的角色并不是幽灵般的实体[N];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田勘;八分睡眠更长寿[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3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雒自新;“信念之谜”实验忽视语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2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3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娜;克里普克的“信念之谜”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张文琴;克里普克解悖方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朱雷;关于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郝若飞;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9 白林秋;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10 何玉北;克里普克名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5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4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