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2 19:41

  本文关键词: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大学》 2007年

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理论研究

刘伟伟  

【摘要】: 指称是语言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义学理论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在语言哲学中,指称问题直接与外在的对象和实在密切相关,而且指称关系即命名也是理解意义问题的关系所在,因此指称理论的研究被认为是语言哲学最为长久和卓有成效的部分,当代分析哲学认为解决了指称问题,也就把握了语言与实在问题的核心。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国当代杰出的逻辑学和哲学家克里普克在其语义学基础上提出的因果历史指称理论对于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语义学基础及其指称确定的规程进行考察,并在后现代语境论的基础上对因果历史指称理论进行重新反思和准确定位。 本文分为引言、一、二、三章,以及结语等几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本文从总体上概述了克里普克指称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理论意义,指出它不仅为指称理论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解决问题的崭新思路,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在第一部分,文章重点对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语义学背景进行了考察。首先分析了克里普克语义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背景;接着对其语义学的理论建构和典型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其可能世界的实在论立场,阐述了其语义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最后指出了克里普克语义学与其指称理论的关联。 在第二部分,文章从四个层面对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概括了克里普克对指称描述理论的批判,然后借助逻辑手段考察了其命名和指称确定的规程,最后由其理论困境出发分析了摹状词理论与因果指称理论的得失,,指出二者事实上是一种相互补充,互相借鉴的关系。 在第三部分,文章从语境论的角度对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进行了批判。首先,从语境实在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克里普克的指称实在论为科学实在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其次,分析了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语用语境思想并指出其相对的狭隘性;最后,着重从语境论后现代性的角度对因果指称理论绝对所指观和指称的意向性方面进行了批判和总结。 在结语部分,本文站在指称理论发展的历史高度,指出在分析哲学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难以摆脱二元论绝对所指观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它又兼顾了历史和社会的因素在命名和指称中的作用,包含了一定的语用、意向性等现代语境论的思想,指出语境论是指称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1-06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语义学背景12-22
  • 1.1 克里普克语义学的历史渊源与理论背景12-14
  • 1.2 克里普克语义学的理论建构与典型特征14-19
  • 1.2.1 语义学的基本模型与逻辑结构14-15
  • 1.2.2 语义学的核心范畴与基本立场15-17
  • 1.2.3 语义学本质的刻画与理论价值17-19
  • 1.3 克里普克语义学的实在特质及其指称关联19-22
  • 1.3.1 可能世界语义学促进了语义分析工具的建构与完善19-20
  • 1.3.2 可能世界语义学实现了指称内在论向指称外在论的转变20
  • 1.3.3 可能世界语义学为科学实在论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20-22
  • 第二章、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建构与趋向22-33
  • 2.1 指称描述理论的批判22-24
  • 2.1.1 指称描述理论的特征22-23
  • 2.1.2 指称描述理论的方法论批判23
  • 2.1.3 理论批判的价值与理性扬弃23-24
  • 2.2 指称论域的转换与命名24-27
  • 2.3 指称确定的方式与规程27-29
  • 2.4 指称理论的困境与趋向29-33
  • 2.4.1 因果历史指称理论的缺陷与疑难29-30
  • 2.4.2 描述理论与因果指称理论的合流30-33
  • 第三章、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语境论批判33-44
  • 3.1 意义与指称:语境实在论辩护33-36
  • 3.2 因果历史指称理论中的语境思想36-40
  • 3.2.1 因果历史指称理论实现了从语法语境向语用语境的转变36-38
  • 3.2.2 因果历史指称理论强调语用语境对于确定指称的重要性38-40
  • 3.3 因果历史指称理论与后现代性批判40-44
  • 3.3.1 绝对所指观的狭隘性40-41
  • 3.3.2 主体心理意向的回归41-44
  • 结语44-46
  • 英语参考文献46-48
  • 中文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附录51-53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1-52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2-5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予生;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冯棉;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陈波;;可能世界语义学及其哲学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3期

    4 任远;从语言到思想:基于指称问题考察分析哲学的范式转移[J];现代哲学;2004年01期

    5 殷杰,郭贵春;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4期

    6 贾国恒;;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语义学比较研究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10期

    7 张清宇;;模态逻辑近况[J];哲学动态;1990年05期

    8 郭贵春;论语境[J];哲学研究;1997年04期

    9 郭贵春,殷杰;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J];哲学研究;1998年04期

    10 殷杰,郭贵春;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变——论后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J];哲学研究;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胡长兵,胡万年;鲁宾逊能有一门语言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陈明;西方哲学史的历史走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秦玮远;;“说谎者悖论”的再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柴盈;何自力;;刍议现代经济学的理性假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李晓峰;吴永忠;;论STS的两种研究传统[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长江;邓小平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树华;霍布斯与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军圣;霍布斯的国家学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林;意义的分析: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黄正华;波普尔的实在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陈书焕,丛杭青;从严格指示词看同一的必然性[J];哲学动态;2005年07期

    4 李醒民;现代科学实在论研究概述(一)[J];哲学动态;1992年05期

    5 李宗宏;;语言歧义性的跨学科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田润民;“命题=可能世界→真值条件的函项”命题的话题[J];外语教学;1996年03期

    7 郭贵春;刘伟伟;;霍根的“语境语义学”思想分析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03期

    8 李红;赵瑞林;;2007年-2008年国外语言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1期

    9 宋继杰;;实在论、观念论与语义学:现代英美巴门尼德解释的三条进路[J];世界哲学;2011年02期

    10 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的理论走向——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的兴起[J];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怡;;当代语言哲学研究最新进展(纲要)[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小五;;条件句逻辑诸语义学之比较[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3 何裕民;;序[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5:象思维与经络实质[C];2010年

    4 魏思远;;内格尔语境论自然主义评析[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刘壮虎;;逻辑系统中的蕴涵[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6 长召其;张志毅;;语文性辞书的语义学原则[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7 任晓明;李旭燕;;达米特的语义反实在论[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毛翊;;条件句逻辑的邻域语义学[A];理有固然——纪念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C];1995年

    9 江怡;;简论20世纪英美实在论哲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郭泽深;胡浩;;真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兴德;[N];光明日报;2005年

    2 王巍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昱 山东大学哲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社会科学报》特约记者 计海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李季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N];科技日报;2002年

    7 郭贵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江怡;[N];学习时报;2007年

    9 刘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蔡曙山;[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D];山西大学;2009年

    2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何朝安;涵义的形而上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康仕慧;语境论世界观的数学哲学[D];山西大学;2010年

    5 马亮;论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刘燕南;论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冯名正;Web服务组合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吴庄;汉语基数词语义和语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伟;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顾锋强;蒙太格语法研究述评[D];西南大学;2006年

    3 张丽清;法律语言模糊性的语义学与语用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王岩;语义学视野中的音乐意义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09年

    5 郭菲;设计语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贺燕;现代维吾尔语量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7 宝音;蒙古语常用动词与名词的义位组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李海波;语言游戏论与自然语言量化结构[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李媛;英语脑筋急转弯的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丁淑华;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克里普克语义学及其指称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11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8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