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感知的局限性、可错性及其突破和矫正

发布时间:2016-12-17 23:19

  本文关键词:也谈逻辑真理的可错性问题——与王路教授商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厦门大学》 2002年

感知的局限性、可错性及其突破和矫正

杨菊平  

【摘要】: 感知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极具争议的问题。“感知是否可靠”是“我们能否认识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史上对感知的责难一直延续下来,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根据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立足于“如何使感知更可靠”来探讨这一问题。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感知的局限性、可错性,即到达感知器官的信息与客观事物本身的信息有偏差;感知系统对信息接收有其固有的局限,感知系统的作用也会造成感知的偏差;主体内信息对信息的加工使感知产生了更多的偏差。 第二部分,在承认感知的局限性和可错性的前提下,针对感知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偏差,,阐述我们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突破感知的局限性,矫正感知的可错性,从而使感知逐步趋向可靠。 第三部分,对感知局限性、可错性的研究,能够深化教科书关于感知的某些观点,也有助于对某些哲学观点的检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42
【目录】:

  • 引言4-5
  • 一 感知的局限性与可错性5-20
  • (一) 感官所接收的对象信息因环境和仪器的作用而产生的偏差5-7
  • (二) 感知系统的局限性及其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所造成的感知的偏差7-10
  • (三) 主体内信息的影响所造成的感知的偏差10-20
  • 二 感知局限性的突破和可错性的矫正20-31
  • (一) 环境和仪器干扰所造成的信息偏差的克服和矫21-23
  • (二) 感知系统的生理局限的突破和感知系统所造成的错觉的矫正23-28
  • (三) 主体内信息对感知的负面影响的消除28-31
  • 三 感知的可错性和局限性研究的哲学启示31-42
  • (一) 对“反映”的理解31-38
  • (二) 对“选择”的理解38-39
  • (三) 对“加工”的理解39-42
  • 参考文献42-47
  • 后记4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成;论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许良;亥姆霍兹、赫兹与维特根斯坦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杨玉成;哲学分析的典范──奥斯汀驳感觉材料理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朱霖;关于科学实在论的反驳与辩护[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5 陶渝苏;证据与理由的索取——论怀疑主义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源流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6 贾玉树;论科学理论的经验基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魏峰;科学主义与西方主流心理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傅祥,马智;主体认知结构对反映的影响和制约[J];江汉论坛;1997年11期

    9 孙显元;选择反映论[J];江淮论坛;1988年05期

    10 高新民;“他心”的证明与认识问题——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他心知研究[J];江海学刊;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显荣;陈加满;;从经济学的视野看合同法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李绍元,伍俊斌;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5 张天星;;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创新机制,高质服务——浅谈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J];才智;2009年35期

    6 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7 冯一下;中国古典人文主义与司马迁思想[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郭雨燕;;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渗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8期

    9 易凌;;略论技术的负面效应[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寇国庆;华全红;;《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战胜;胡慧河;;波普尔的知识可错论刍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5期

    2 张之沧;对科学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批判[J];求是学刊;2002年04期

    3 黄凯锋;;应用伦理学:“权衡”和“决疑”——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评述[J];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4 李永根,徐梦秋;略论实践检验的复杂性、可错性及其原因[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06期

    5 艾战胜;;波普尔的科学认识论及对其历史观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8年01期

    6 李恒威;乔治·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解释学处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3期

    7 马佩;;也谈逻辑真理的可错性问题——与王路教授商榷[J];哲学研究;2009年01期

    8 罗永生;从开放社会到全球资本主义危机[J];读书;1999年05期

    9 吴根友;对批判的批判──读《历史·理性与自由》[J];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05期

    10 陈克艰;历史具体和理论“态度”——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J];史林;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宪磊;;“三乐一曲”高科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2 周栢乔;;我国传统科学观的现代诠释:寓理于算[A];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学术论文汇编[C];2006年

    3 曹剑波;;怀疑主义的宿命与知识论的出路——绝对不可错论与语境不可错论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郭定明;张树林;李璞;;浅谈RoboCup中的感知系统及相关决策[A];2004中国机器人足球比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治东;唐颀;庞宝君;;基于等时差波阵面的层合板声发射源定位[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高晓芳;叶剑;朱珍民;刘金刚;;嵌入模糊逻辑的上下文存储与查询机制[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文婷;王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分析与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9 吴明烨;王焕玉;张承模;彭文溪;崔兴柱;曹学蕾;杨家卫;梁晓华;汪锦州;张家宇;高旻;;嫦娥三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距离探测模拟验证[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10 王延江;袁保宗;;软件Agent及其在多功能感知系统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柳延延;[N];解放日报;2010年

    2 国泰君安证券 刘水龙;[N];证券日报;2006年

    3 杨连宁;[N];北方法制报;2008年

    4 谢季轲 徐新民;[N];期货日报;2011年

    5 邱仁宗;[N];健康报;200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邱仁宗;[N];健康报;2007年

    7 安佳;[N];光明日报;2001年

    8 柯志阳;[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张之沧;[N];学习时报;2007年

    10 李醒民;[N];学习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静;怀疑:可能、现实与潜在[D];南开大学;2009年

    2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周燕;观察客观性的认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振平;自主驾驶汽车智能控制系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5 毕雁冰;高速汽车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可行区域感知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旭峰;多传感器车载战场感知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李蕊;上下文感知计算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蒲芳;普适计算中位置感知服务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9 王立;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智能环境感知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08年

    10 倪慧;自主虚拟人关键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菊平;感知的局限性、可错性及其突破和矫正[D];厦门大学;2002年

    2 董焱;基于汉字字型“可错性”的文字设计实践与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云双庆;容错思维与现代汉字艺术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晏纲;论观察错误[D];中南大学;2003年

    5 高峰;汽车状态感知系统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罗秀福;助力携行装置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贺东;计算机系统内部威胁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方亮;TD客户感知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高艳烽;索罗斯金融投资哲学的法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10 樊青松;室内监控物联网感知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也谈逻辑真理的可错性问题——与王路教授商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17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