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归纳问题及金岳霖的解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23:08

  本文关键词:归纳问题及金岳霖的解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岳霖的归纳理论作为直接对休谟提出的归纳难题的解答,从逻辑上看,或许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自有其重大的理论价值。第一,金岳霖是第一个把休谟归纳问题引进中国,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哲学家。他的归纳辩护方案既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把中国哲学带进了世界。第二,金岳霖对归纳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对归纳原则的先验性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对归纳原则前后件的真假值进行了逻辑的界定,对归纳推理中的时间因素进行了机智的说明,这些都有独特之处。第三,金岳霖的归纳理论就是他的客观知识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为科学的真理性,为知识的客观必然性进行系统辩护的有力探索。从总体上说,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解答应当成为我们的认识论方法论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金岳霖归纳解决方案的学术背景即归纳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包括西方哲学家、逻辑学家中比较典型的几种解决方案;其次,阐述金岳霖对于归纳问题的解答,涉及归纳原则的表述及归纳原则的永真性证明;再次,评析金岳霖的解答方案并给出自己对于归纳的看法;最后,分析对归纳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尽管归纳法存在质疑,但并不影响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归纳问题 金岳霖 归纳原则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1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学术背景—休谟归纳问题10-15
  • 1.1 归纳问题的提出10-11
  • 1.2 归纳问题的实质11-12
  • 1.3 归纳问题的影响及解答12-15
  • 第二章 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解答15-26
  • 2.1 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理解15-16
  • 2.2 金岳霖对休谟哲学的解读16-17
  • 2.3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17-18
  • 2.4 金岳霖对归纳原则的永真性证明18-24
  • 2.4.1 归纳原则的逻辑表述18-20
  • 2.4.2 归纳原则的永真性证明20-24
  • 2.5 金岳霖对秩序问题的解答24-26
  • 第三章 金岳霖的归纳方案评析26-37
  • 3.1 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目的26-27
  • 3.2 评析金岳霖对休谟认识论的批判27
  • 3.3 评析金岳霖对归纳原则的表述27-28
  • 3.3.1 对归纳原则引入“大概”27-28
  • 3.3.2 “A-B”为普遍命题28
  • 3.3.3 对秩序问题的回答28
  • 3.4 评析金岳霖对归纳原则永真性的证明28-32
  • 3.4.1 指出归纳原则永真性是问题的关键29-30
  • 3.4.2 引入“大概”意念分析归纳原则前后件的真值30-31
  • 3.4.3 从时间延续的角度证明归纳原则永真31
  • 3.4.4 认为归纳原则是先验原则31-32
  • 3.5 归纳问题之我见32-37
  • 3.5.1 从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方面理解32-33
  • 3.5.2 从逻辑方面理解33-34
  • 3.5.3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理解34-35
  • 3.5.4 从语言方面理解35-36
  • 3.5.5 从心理学方面理解36-37
  • 第四章 研究意义与启示37-40
  • 4.1 研究意义37-38
  • 4.2 启示38-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许占君;休谟归纳问题研究述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帅国文;金岳霖的归纳理论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04期

3 陈波;;归纳问题:罗素与金岳霖——中西哲学交流的一个案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9期

4 铁省林;休谟问题及其效应[J];文史哲;2004年05期

5 胡军,杨书澜;金岳霖的归纳理论述评[J];学术交流;1994年06期

6 陈波;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兼论归纳的实践必然性和归纳逻辑的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7 童世骏;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从洛克到金岳霖[J];哲学研究;1992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归纳问题及金岳霖的解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58614.html

上一篇:摹状词理论研究  
下一篇:《概念论》解析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