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7-04-03 03:08
本文关键词:《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墨经》的逻辑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对于语词所指确定性的不懈追求。《墨经》的作者对于逻辑规律的思考并不拘泥于逻辑规律本身,而是着眼于通过对语言的规定,确保在论辩过程中逻辑规律能够正确地得到应用。为了达到这一诉求,《墨经》规定了人们在构建理论语言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惟乎其谓”原则,它要求所有可以为“辩”所断定的语句中的语词都有确定的所指。 在分析自然语言的过程中,“惟乎其谓”原则使人们能够以“辩”的方式反察语句中语词的所指,进而判定该语句是否为良好的表达。《墨经》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种能够排除自然语言中不良表达的语言分析理论。同时,作为构建理论系统的方法论的基础,“惟乎其谓”原则要求理论系统构建者在表达其观点之前,应该对系统中所要用到的每一个语词都进行严格的定义。在满足该要求之后,理论构建者可继续完成构建理论系统的另外两个关键步骤:用被正确定义了的“名”来构造理论中的语句以表达其观点,并且在“辩”的过程中为那些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惟乎其谓”原则不但是《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而且对于今天的逻辑学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墨经》中基于该原则的语言分析理论的形式刻画,,有助于我们克服诸如“语义悖论”等一些不良语言表达所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惟乎其谓”原则 理论系统构建 形式刻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1-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第1章 《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惟乎其谓”原则11-23
- 1.1 基本概念11-18
- 1.1.1 实——事物的真实显现11-13
- 1.1.2 名——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13-14
- 1.1.3 谓——语言表达的两个基本功能14-16
- 1.1.4 所谓与所以谓——对于“名实”关系的语言解释16-17
- 1.1.5 “辩”的基本要素——建构于良好表达基础上的推理与判断17-18
- 1.2 《墨经》对“惟乎其谓”原则的阐释18-23
- 1.2.1 “惟乎其谓”原则——可辩性条件18-20
- 1.2.2 “谓而固是”原则——“真”与“假”的“惟乎其谓”原则20-23
- 第2章 不良语言表达的剔除——“惟乎其谓”原则与《墨经》语言分析理论23-34
- 2.1 “牛马非牛”辩与不良语义的剔除23-28
- 2.1.1 “牛马非牛”辩的内容24-25
- 2.1.2 《墨经》对“谓述”的两个解释以及对解释的选择25-28
- 2.2 对不良语句的剔除28-34
- 2.2.1 “异类不比”与无意义表达的剔除28-31
- 2.2.2 拒斥语义悖论31-34
- 第3章 对《墨经》语言分析理论的初步形式刻画34-84
- 3.1 形式语言 L_M以及不良表达测试系统 S_M34-46
- 3.1.1 形式语言 L_M的初始符号34-35
- 3.1.2 形式语言 L_M中的项与公式的构成规则35-37
- 3.1.3 对算符以及常项的基本解释37-41
- 3.1.4 S_M系统中的推理规则41-42
- 3.1.5 对 S_M系统中一些算符的定义的形式刻画42-43
- 3.1.6 对 S_M系统中推理规则 IV 的理论说明43-46
- 3.2 对 S_M系统中一些重要结论的证明46-63
- 3.2.1 真谓词 T 的性质47-55
- 3.2.2 逻辑常项的六个性质55-59
- 3.2.3 所以谓算符的性质59-60
- 3.2.4 S_M中类包含关系和等同关系的三个性质60-63
- 3.3 对第 2 章中一些重要推理的形式刻画63-71
- 3.3.1 “牛马非牛”辩63-68
- 3.3.2 “木比夜长”推理68-71
- 3.4 拒斥语义悖论71-84
- 3.4.1 拒斥说谎者悖论71-76
- 3.4.2 拒斥砝码悖论76-79
- 3.4.3 拒斥“水门事件”悖论79-84
- 第4章 良性表达体系的构建——“惟乎其谓”原则方法论意义的体现84-104
- 4.1 以名举实——《墨经》中的定义体系84-94
- 4.1.1 从“知”到“平”85-86
- 4.1.2 从“实”到“知”86-89
- 4.1.3 从“谓”到“辩”89-90
- 4.1.4 从“同长”到“圆”90-91
- 4.1.5 从“体”到“同异交得”91-92
- 4.1.6 从“利”到“赏”92-94
- 4.2 “以说出故”——《墨经》中的论证体系94-104
- 4.2.1 “且然不可止”辩与“大小圆同”辩95-96
- 4.2.2 “无穷”辩96-97
- 4.2.3 “仁义内外”辩97-99
- 4.2.4 “坚白”辩99-101
- 4.2.5 “杀盗非杀人”辩101-104
- 结语104-106
- 参考文献106-108
- 致谢108-1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中原;略论《墨经》中关于同和异的辩证思维[J];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2 周云之;《墨经》逻辑是中国古代(传统)形式逻辑的杰出代表——评所谓“论辩逻辑”、“非形式逻辑”和“前形式逻辑”说[J];孔子研究;1992年02期
3 崔清田;;“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辨析——“唯一的逻辑”引发的困惑与质疑[J];逻辑学研究;2009年02期
4 尚杰;;“墨经”新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陈孟麟;《墨辩》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墨子思想的突破[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6 高亨;;墨经中一个逻辑规律——“同异交得”[J];山东大学学报;1954年01期
7 汪希;;《墨经小取》“是而然”“是而不然”新解[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J];中国语文;2001年02期
9 张忠义;试谈《墨经》“闻知”中的等词推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1期
10 孙中原;《墨经》的逻辑成就[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8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