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理论逻辑 ——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07-28 16:14
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自己的学说作了经典的表述,并说这段对自己学说的经典表述也是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①,《资本论》就是马克思运用自己的学说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论文通过对《资本论》文本的研究,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说明《资本论》是以严谨的逻辑论证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证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铁的必然性”和“正在实现的趋势”。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是对论文相关理论问题的说明,第二部分(第2—3章)是论文的主干,论文基于《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分三章探讨了《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如何具体再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逻辑。论文第二章说明《资本论》第一卷是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的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其内部本质关系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也表现为社会化劳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作为其物质基础的具体操作者,是其社会化生产力的代表;资...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主旨
三、本文的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文相关理论问题的说明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研究方法
(一)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 《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三)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二、对生产主体概念的诠释
(一) 主体概念释义
(二) 主体概念与人的概念
三、本文对《资本论》生产主体概念的界定
(一) 马克思学说中社会主体——人的概念
(二) 本文界定的《资本论》中生产主体概念
(三) 对本文界定的《资本论》生产主体概念的几点说明
四、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相关概念的释义
(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
(二)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三) 生产方式
(四) 社会形态
五、《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体与“商品和货币”
(一) 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商品
(二) 商品交换与资本主义生产主体
(三) 货币作为生产主体间商品交换的媒介与引发的矛盾
(四) 商品的拜物教及其秘密
二、微观生产主体的建立——“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
(二) 资本是能够在流通中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三) 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中转化为生产过程的主体
(四) 资本流通“总公式的矛盾”的秘密源自生产主体
(五) 资本或生产主体自行增值的决定要素——“劳动力的买和卖”
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本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二)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 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四) 绝对剩余价值与阶级对立——“围绕工作日的斗争”
(五) 资本作为生产主体建立基础的决定作用和本质
四、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特点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 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技术进步的动力
(二) 协作的生产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三) 分工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四) 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机器和大工业”
(五) 大工业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六) 上层建筑对机器向大工业过渡的反作用——工厂法
五、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利益对立的具体表现——剩余价值与工资
(一)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二) 劳动力价格决定剩余价值的量并成反比
(三)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与剩余价值的本质
(四) 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五) 工资的主要形式以及工人实际工资降低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六、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及其趋势——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 资本主义生产本质是其微观主体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
(二)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规模扩大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三)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四)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产生与上层建筑的作用——资本原始积累
(五) 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章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主义微宏观生产主体之间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一、单个资本形态变化与生产循环的矛盾
(一) 货币资本的循环
(二) 生产资本的循环
(三) 商品资本的循环
(四) 三个形态资本循环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其矛盾
(五) 单个资本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二、单个资本周转——再生产的条件
(一) 单个资本周转的时间和次数以及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三)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四) 可变资本周转与资本价值增殖
(五) 剩余价值的流通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及其矛盾
(一) 本篇的研究对象及货币资本——社会总资本
(二)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三)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
(四) 微观、宏观生产主体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第四章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一、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与利润率
(一) 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与主体和客体的颠倒
(二)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三) 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四)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
(五) 价格变动对利润率产生的影响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与宏观生产主体内利益的对立
(一) 由资本的不同构成引起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二)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三) 利润通过竞争的途径实现平均化与宏观主体内的对立
(四)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展开
(一) 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表现
(二) 对利润率下降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
(三) 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各种表现及发展趋势
(四) 对资本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几点“补充说明”
四、从事不同活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生产主体
(一) 以产业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主体
(二) 以商品经营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经营主体
(三) 以货币经营资本为基础的货币经营主体
五、所有权收入不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主体
(一) 反映资本本质的“生息资本”——生产主体现实的所有权
(二) 信用与虚拟资本——宏观生产主体及未来经营所得的所有权
(三)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四) 与资本主义以前状态的比较
六、银行资本与宏观生产主体的内在矛盾
(一)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及虚拟资本
(二)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三)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以及贵金属和汇兑率
(四) 信用作为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调节作用
七、各种收入及源泉——生产主体内分配与阶级对立
(一) 三位一体的公式与各种收入的源泉
(二)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商品价值分解的两个理论困难
(三) 竞争的假象——商品价值分解与收入关系的理论混乱
(三)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五) 阶级——社会生产主体内利益对立的集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08231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主旨
三、本文的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文相关理论问题的说明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研究方法
(一)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 《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三)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二、对生产主体概念的诠释
(一) 主体概念释义
(二) 主体概念与人的概念
三、本文对《资本论》生产主体概念的界定
(一) 马克思学说中社会主体——人的概念
(二) 本文界定的《资本论》中生产主体概念
(三) 对本文界定的《资本论》生产主体概念的几点说明
四、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相关概念的释义
(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
(二)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三) 生产方式
(四) 社会形态
五、《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体与“商品和货币”
(一) 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商品
(二) 商品交换与资本主义生产主体
(三) 货币作为生产主体间商品交换的媒介与引发的矛盾
(四) 商品的拜物教及其秘密
二、微观生产主体的建立——“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
(二) 资本是能够在流通中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三) 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中转化为生产过程的主体
(四) 资本流通“总公式的矛盾”的秘密源自生产主体
(五) 资本或生产主体自行增值的决定要素——“劳动力的买和卖”
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本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二)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 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四) 绝对剩余价值与阶级对立——“围绕工作日的斗争”
(五) 资本作为生产主体建立基础的决定作用和本质
四、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特点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 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技术进步的动力
(二) 协作的生产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三) 分工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四) 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机器和大工业”
(五) 大工业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六) 上层建筑对机器向大工业过渡的反作用——工厂法
五、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利益对立的具体表现——剩余价值与工资
(一)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二) 劳动力价格决定剩余价值的量并成反比
(三)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与剩余价值的本质
(四) 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五) 工资的主要形式以及工人实际工资降低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六、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及其趋势——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 资本主义生产本质是其微观主体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
(二)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规模扩大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三)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四)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产生与上层建筑的作用——资本原始积累
(五) 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章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主义微宏观生产主体之间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一、单个资本形态变化与生产循环的矛盾
(一) 货币资本的循环
(二) 生产资本的循环
(三) 商品资本的循环
(四) 三个形态资本循环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其矛盾
(五) 单个资本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二、单个资本周转——再生产的条件
(一) 单个资本周转的时间和次数以及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三)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四) 可变资本周转与资本价值增殖
(五) 剩余价值的流通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及其矛盾
(一) 本篇的研究对象及货币资本——社会总资本
(二)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三)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
(四) 微观、宏观生产主体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第四章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一、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与利润率
(一) 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与主体和客体的颠倒
(二)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三) 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四)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
(五) 价格变动对利润率产生的影响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与宏观生产主体内利益的对立
(一) 由资本的不同构成引起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二)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三) 利润通过竞争的途径实现平均化与宏观主体内的对立
(四)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展开
(一) 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表现
(二) 对利润率下降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
(三) 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各种表现及发展趋势
(四) 对资本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几点“补充说明”
四、从事不同活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生产主体
(一) 以产业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主体
(二) 以商品经营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经营主体
(三) 以货币经营资本为基础的货币经营主体
五、所有权收入不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主体
(一) 反映资本本质的“生息资本”——生产主体现实的所有权
(二) 信用与虚拟资本——宏观生产主体及未来经营所得的所有权
(三)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四) 与资本主义以前状态的比较
六、银行资本与宏观生产主体的内在矛盾
(一)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及虚拟资本
(二)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三)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以及贵金属和汇兑率
(四) 信用作为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调节作用
七、各种收入及源泉——生产主体内分配与阶级对立
(一) 三位一体的公式与各种收入的源泉
(二)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商品价值分解的两个理论困难
(三) 竞争的假象——商品价值分解与收入关系的理论混乱
(三)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五) 阶级——社会生产主体内利益对立的集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08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30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