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名辩学看逻辑与语言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9-01 14:41
<正>世界有三大逻辑传统:中国名辩、印度因明、西方逻辑。汉语"逻辑"一词第一次出现,见于严复译《穆勒名学》按语。他将英文Logic译成"逻辑"两个汉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西方逻辑学的引进及因明研究的复苏,中国名辩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荀子》和《墨辩》对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有不少论述。其主要观点是:人是认识的主体,世界是可认知的;运用思维,通过语言表达认识,字、句、章、篇——是语言形式;名、辞、说、辩是逻辑形式;名辩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应用逻辑的过程;语言是皮肤、肌肉,逻辑则是骨架。二者关系密切,互为表里。
【文章来源】:语言战略研究. 2018,3(01)
【文章页数】: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笔试中书面告知交际实现途径分析[J]. 宋扬. 文艺争鸣. 2018(11)
硕士论文
[1]惠施“历物之意”中的符号学思想[D]. 杜嫱.武汉大学 2020
本文编号:3377161
【文章来源】:语言战略研究. 2018,3(01)
【文章页数】: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笔试中书面告知交际实现途径分析[J]. 宋扬. 文艺争鸣. 2018(11)
硕士论文
[1]惠施“历物之意”中的符号学思想[D]. 杜嫱.武汉大学 2020
本文编号:3377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37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