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论分析哲学对古希腊哲学Being概念的淡化

发布时间:2017-05-05 11:16

  本文关键词:论分析哲学对古希腊哲学Being概念的淡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Being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已经被讨论了两千多年。现代哲学也同样在讨论这一问题。在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流派中,其代表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在讨论这一问题,尤其是在海德格尔那里,being问题被放在哲学研究的首位。在现代欧陆哲学中being问题是一个显学。与之相平行的分析哲学也同样在讨论being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以现代逻辑的分析手段,淡化了being在古希腊哲学中实体、本质、共相等含义,突出了个体性、殊相、实用性等特点。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集中介绍有关being这一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重点。 第二章“古希腊哲学中的BEING概念”,将从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家的文本入手,来介绍being一词在被引入哲学后,其用法是如何从以动词为主转变为以名词为主,成为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在巴门尼德那里,being首次被作为哲学范畴引入,还保留了大量原有动词的特征。发展到柏拉图,being的含义随着柏拉图本体论学说的转变,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名词的用法也更明显。Being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的being已经完全名词化,实体化,其用法和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其中还存在一些矛盾。 第三章“分析哲学对BEING概念的淡化”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分析哲学对being概念的淡化:(1)专名问题的凸显,显示了个体事物地位的凸显;(2)Eidos的谓词化,类此逻辑的形式使作为本质的种属与偶性同作为谓词,降低了本质的地位;(3)以一摄多的共相意义的淡化,直接体现了being作为共相的淡化;(4)“元一”的隐退,整体的隐退与个体的凸显相呼应。 第四章“结语”,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初步的结论: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相比,淡化了being作为本质、共相等含义,强调了作为殊相和个体性的存在,这正是现代性的一种体现,与古希腊哲学所体现出的古代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Being 分析哲学 古希腊哲学 淡化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7-10
  • 1.2 本文研究意义10-11
  • 1.3 本文组织结构11-13
  • 第二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BIENG概念13-28
  • 2.1 一些基本概念13-15
  • 2.2 BEING 概念的提出15-17
  • 2.3 BEING 概念的演进17-23
  • 2.3.1 Ousia 的多样化应用17-19
  • 2.3.2 eimi与 ousia19-23
  • 2.4 EBING概念的进一步完善23-28
  • 2.4.1 OUSIA 与 ON24-25
  • 2.4.2 OUSIA 与 HYPOKEIEMNON25-28
  • 第三章 分析哲学对BIENG的淡化28-40
  • 3.1 专名问题的凸显29-32
  • 3.1.1 弗雷格的专名理论29-31
  • 3.1.2 罗素的摹状词学说31-32
  • 3.2 EIDOS 的谓词化32-35
  • 3.2.1 弗雷格的函数关系33-34
  • 3.2.2 克里普克的非固定指示词34-35
  • 3.3 以一摄多的共相意义的淡化35-37
  • 3.4 元一的隐退37-40
  • 第四章 结语40-42
  • 主要参考文献42-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哲理性小故事[J];今日畜牧兽医;2011年07期

2 王宇;;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J];网印工业;2011年07期

3 张娇娇;;从“讷于言”看中西方语言观差异[J];华章;2011年19期

4 杨婷;李智萍;;论古代儒家与古希腊音乐心理思想之共性[J];中国报业;2011年12期

5 曹刚;;不要被你的强项迷惑[J];涉世之初;2003年09期

6 赖竹燕;;从古希腊哲学看哲学与科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7期

7 刘汉俊;;伟大的清醒[J];党建;2011年08期

8 沧桑老刀;;风趣的哲学大师[J];旅游时代;2011年07期

9 秦天静;;人生不应该忘记的五句话[J];基础教育;2007年03期

10 刘华初;;论杜威对经验的改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一农;;教师职业口语的得体性原则与学生腔[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2 杨敏姣;;质与量[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邹德慈;;城市的宜居性[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鲁家峰;;论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功能[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倩;;巧设悬念学数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C];2010年

7 鲁端;;获得性心脏-其他脏器综合征[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余晓玲;;关于音乐教育的一点认识[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曹丹平;印兴耀;;基于流变学的地震波常Q正演模拟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娜;;论超穷数理论的发展[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捷 中山大学哲学系;古希腊哲学的诠释:一种超绝发生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汝信;潜心钻研出精品[N];人民日报;2010年

3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王晓朝;希腊哲学在中国的传播[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古希腊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下)[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汪子嵩 古希腊来的人[N];文汇报;2010年

6 《希腊哲学史》主要编写者之一、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村富;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N];人民日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 杨祖陶;奋斗28年的学术壮举[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从西方文明的源头汲取智慧[N];人民日报;2010年

9 王路;“一‘是’到底”成大道[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古希腊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上)[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军;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沛志;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雁;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玉鹏;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占茂华;自然法观念的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8 李海星;普遍的人权与人权的普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屈平;翻译还原: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腾子;论分析哲学对古希腊哲学Being概念的淡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思思;马克思对古希腊哲学的扬弃[D];西北大学;2012年

3 刘杰;伊本·西纳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4 郑友强;古希腊哲学认识论简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孔祥田;论古希腊哲学方法论与中世纪阿拉伯理性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关系[D];宁夏大学;2003年

7 刘培培;论古希腊的认识论传统和思维方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溢木;古希腊经济伦理思想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秋庚;论张东荪关于语言与中西哲学形态关系的论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志庆;古希腊早期数学观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分析哲学对古希腊哲学Being概念的淡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46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