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
本文关键词: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是专名意义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理论在专名有无涵义的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借助于可能世界的观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统一的。因此,将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考察专名的意义,就不仅能更好地说明专名的涵义和指称,而且能说明专名涵义的起源。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系
【关键词】: 专名 摹状词 涵义 指称 可能世界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专名之成为问题在语言哲学中由来已久。一个多世纪以来,哲学家对专名问题保持了强烈而持久的兴趣。这首先是因为,专名处于语言哲学的核心位置,因为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专名正是考察这种关系的典型范例。另一方面,专名的意义问题也的确是一个难解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群香;;塞尔和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4 仇瑛;;专名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反思[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毋东花;孙莉;;浅探现代名称指称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张佳一;;试析弗雷格专名理论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区别[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9期
7 任静;张明;;论专名的内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梁义民;任晓明;;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曾庆福;;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评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王芳;;略论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健平;;关于语词的理解与对象的命名[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5 张静;;“社区建设”的不同涵义[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6 汪凤炎;;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几个问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沈关宝;;社区涵义与社区特征[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8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大萍;;中药十八反源流初探[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玉春;;浅议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困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训建;“以客为中心”的多层涵义[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吴让松 刘卫桥 散琦;中部崛起的涵义、地位与对策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本报评论员;把握科学涵义 提升认知水平[N];张掖日报;2010年
4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教授 周复多;“城镇体系”和“居民点体系”的不同涵义及其应用[N];中华建筑报;2004年
5 蔡永飞(作者单位:民革中央宣传部);要科学界定发展的涵义[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郭凡 (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老百姓城市”引申出三层涵义[N];南方日报;2007年
7 梁洪学(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及企业家的真正涵义[N];中国改革报;2004年
8 蔡长水;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涵义和内容问题[N];天津日报;2004年
9 靳敏;‘餐馆种田’的涵义[N];经济信息时报;2000年
10 陈之泉;人居城市涵义有待升华[N];中国建设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5 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卢平;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9 毋亚勤;指称方式及其认知状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石婷;现代汉语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符佳;克里普克专名指称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4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王宁宁;指称论的历史发展与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刘珊珊;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9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郑晨曦;从三大难题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4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