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整合
本文关键词:特征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整合
【摘要】:为探讨特征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个体归纳推理中的作用,在控制知识经验影响的前提下,设置了非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操纵了因果机制强度和前提与结论对象之间的特征相似性水平,结果发现:(1)实验1结果显示,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相似性效应随因果解释强度的减弱而增强,相似性与因果解释的相互作用影响归纳推理。(2)实验2结果显示,当基于相似性推论与基于因果解释推论产生冲突时,相似性和因果解释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强、弱两种因果解释条件下,相似性在归纳推理中的效应均非常显著。总的结果表明特征相似性与因果解释共同影响个体的归纳推理,人们会整合两种信息进行归纳推理。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归纳推理 因果解释 相似性效应 信息可用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488)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1前言归纳推理是从特定的事件、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进行推论的过程,旨在将知识或经验概括简约化(李红,陈安涛等,2004)。一直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归纳推理基于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特征相似性,归纳强度随相似性的增加而增强。Osherson等(1993)提出的相似性覆盖模型(SCM)和Sl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龙长权;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王永芝;;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及其与言语能力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2 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龙长权;物体颜色与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3 龙长权;吴睿明;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3.5~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J];心理学报;2006年01期
4 龙长权,吴睿明,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对以类别为基础的归纳推理的几种理论模型的评价[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富洪;归纳推理的假设过程及其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龙长权;3~5岁儿童与成人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的语言标签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彭文会;4-6岁儿童的归纳推理[D];西南大学;2006年
3 刘晓燕;发展学生归纳推理技能生物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楠;从杠杆原理探究中看学生如何对待证据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婷婷;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及其心理过程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孝清;分类活动与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7 陈琳;类别不确定下的特征推理方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路晓英;知觉和概念信息对3岁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明灼;何向东;;论认知活动中归纳推理对相似性的把握[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2 徐开娟;高华;;归纳推理论断力度研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周鹏生;;不同类型推理偏差和困难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李训刚;;逻辑推理的认识哲学[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太忠;王朝辉;;正确认识和科学发展归纳逻辑[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6 闫春晖;;思维工具的对象化及其基本结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明晟;;归纳推理置信度分析[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王建芳;;归纳推理与人工智能[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3 贺寿南;;博弈视野中的逻辑推理问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莫绍揆;;归纳推理的形式系统[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5 赵总宽;;认知型归纳逻辑系统[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6 张惠民;;论模糊概率逻辑[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7 熊立文;;关于枚举归纳法的几种理论[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李志昌;;逻辑推理中的信息问题[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9 蒋柯;熊哲宏;;空间关系在归纳推理中的心理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柴学友;;试论我国《宪法》的逻辑结构[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波;逻辑学与理性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2 陈波;人工智能 当代逻辑发展的动力[N];光明日报;2000年
3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柳延延;讲道理是一件挺难的事(上)[N];解放日报;2010年
4 熊明辉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从普遍性追求到个性研究的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瑾;小学数学课程中归纳推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继华;科学探究推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李富洪;归纳推理的假设过程及其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08年
4 蒋柯;趋利避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邹明灼;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7 龙长权;类别对归纳的支持与限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静;对归纳推理贝叶斯模型的检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安涛;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前提概率原则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树香;类别归纳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贺寿南;互动中的理性人的归纳推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孝清;分类活动与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6 张婷婷;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及其心理过程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李楠;经济领域中的博弈逻辑推理问题探析[D];山西大学;2011年
8 黄萍;解读赖欣巴哈的逻辑哲学思想[D];西南大学;2006年
9 徐哲;谈判中的逻辑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连英;从实践必然性看归纳逻辑的合理性[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3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64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