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哲学论》的节奏性、简单性与隐喻性:一种修辞学的解释
本文关键词:论《逻辑哲学论》的节奏性、简单性与隐喻性:一种修辞学的解释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修辞学形式,即它的节奏性、简单性和隐喻性,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维特根斯坦采用这种修辞学形式的意图以及这种修辞学形式与其思想的关系,即:通过为《逻辑哲学论》铸就独特的修辞学形式,维特根斯坦赋予这部著作以艺术作品的特质,从而拉开其哲学命题与自然科学命题的距离,并由此使自己摆脱思想的悖论;不论是对《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还是在其中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他遵循的都是简单性原则,并使之成为真理的标准和哲学思考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通过《逻辑哲学论》的形式结构隐喻性地彰显其宗教情怀或对不可说者的敬畏。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修辞学解释
【分类号】:B81-02
【正文快照】: 哲学文本的修辞学风格或手法一方面与文本的文字思想不可分离,甚至关系到作者的论证或立论的成立与否,另一方面也可能蕴含着作者隐而未显的立场、态度和意图,甚至是对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想法的伪装。因此,对哲学文本的解释如果仅仅停留在文本文字的思想性上,而忽视其写作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张新国;;作为中国当代启蒙范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金;康德哲学的“划界”思想及其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明和,盖世梅;诉讼证据概念的语义学浅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贾海菊;理性与理想之间——冯友兰哲学精神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娜;;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杨蕾;;构建、消解、解蔽——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刘邦凡;郭春丽;;论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7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剑峰;江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孙小风;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构关系探析[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易丹;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创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琛颖;普适计算中基于上下文察觉的语境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赵军;司法事实认定中的科学证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雷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涂帅;论不作为犯罪及其因果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丁璐;介于质料与形式之间的康德哲学[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梅杰吉;哲学是反对语言诱惑理智的一场战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道文;冯颜利;;《逻辑哲学论》的新哲学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4期
2 卢雁;;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基本事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赵瑞林;;言思之际——论《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与语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4 崔道文;;不可言说而只能显示——《逻辑哲学论》生命伦理观解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孙佳宾;;论音乐话语事实的哲学本性——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引发的音乐美学思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李大强;;对象、可能世界与必然性——《逻辑哲学论》的本体论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7 侯桂杰;;从“不可说”到“神秘主义”——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思想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8 崔道文;;言说世界,何以可能——《逻辑哲学论》的命题语言学说[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黄敏;;《逻辑哲学论》中的真理概念[J];世界哲学;2008年06期
10 江怡;;维也纳学派究竟从维特根斯坦那里得到了什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论原初命题的一种推理形式[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2 徐为民;;从否定命题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3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的负事实观[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4 钱伟量;;维特根斯坦与技术的后现代策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5 薛平;周斌;;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的一种解释[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桂权;;维特根斯坦与宗教[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磊;楼巍;;维特根斯坦建筑活动的哲学考察[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8 李磊;;维特根斯坦与SSK和ESW[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志芳;;“说不可说之说”——佛教心理学之语言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濂;“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N];东方早报;2011年
2 李公明;关注当下所知并且……真刀真枪地做哲学[N];东方早报;2011年
3 记者 杲文川;《维特根斯坦全集》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江怡(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谁能读懂维特根斯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高山杉;“大多数当时与会的人都不懂其所以然”[N];南方周末;2011年
6 韩林合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陈嘉映;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N];中国审计报;2001年
8 陈嘉映;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韩林合;探寻维特根斯坦的永恒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维特根斯坦手稿失而复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燕杭;从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常化的反思活动[D];浙江大学;2009年
2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楼巍;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7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8 李菁;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存在思想的一种尝试比较[D];浙江大学;2008年
9 赖成彬;维特根斯坦与奥斯汀的哲学治疗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华琴;文学言语的私有性[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彪;言说伦理的双重悖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楠;语言之外: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形而上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高云鹏;在知识和信仰之间[D];兰州大学;2010年
4 侯平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毕康;试析“家族相似”概念[D];西南大学;2010年
6 崔俊飞;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曹峰瑞;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学哲学中的概念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8 吕明;维特根斯坦的求真之路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0年
9 章澹;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和“无差别原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梅杰吉;哲学是反对语言诱惑理智的一场战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75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67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