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15:17
本文关键词: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归纳逻辑的创新功能与应用及其认知基础研究”(编号05JZD0008)的研究内容之一,文章主要是在认识世界和追求知识的层面上研究归纳,并关照归纳的应用功能。 认知是一个跨领域的热点学术问题和基本方法论,与逻辑结合的地方甚多,本文选取知识建构为切入点,用描述的方法展现了在追求可靠知识的动态过程中归纳推理的嵌入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归纳的特性,检视知识互为因应情状的增长本性与信息扩容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认知主体如何审慎的使用归纳逻辑工具追求知识,在运用工具的过程中不断用实践的塑造力来检验归纳结论,在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彰显人性光辉,从而推动归纳工具在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产实践中的合理应用。 知识增长可大致的分为之前、之中两个时间纬度。文章首先分析了知识构建之前有哪些因素是先在的,这其中分析了乔姆斯基的语言功能学说,探讨了知识建构前所面对的范式、框架,研究了潜存的语境平台,从而探讨了人类运用归纳推理工具之前会面对哪些初始因素。 然后,本文用如何追求可靠性知识为引子,概述了知识论中关于可信赖主义的相关理论,并由可信赖主义的外在的、客观的、程式化的方法论引出了动态的知识建构模式。文章有选择地分析了几个典型的日常知识构建情景,并将归纳的相似性与或然性特征镶嵌其间,从而指出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也是在一个相似性基础上不断收敛致结果域的过程。 最后,本文探讨如何在更复杂的语境下用解释引导推理以及如何用最佳解释的推理提升归纳实践,并利用此理论结合“反思平衡理论”,促成归纳工具穿梭往返于理论与实践之中,从而为建构更为精确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最后从知识库的固化和流变的角度来强调包容的归纳工具在人类认知上的创新运用功能。 文章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分析主体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获得的认知过程;揭示此过程中,归纳推理的嵌入性作用,描述了归纳的实践特征与获取知识的行动特征之间的竞合,也即是将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所依赖的相似性、因应知识库流变的社会性,分别与归纳的或然性、扩展性形成了良好的对应,进而从认知哲学的角度系统地展现了归纳的应用价值。第二,在研究主体追求真知的过程中以可信赖主义学说为域分析了此种学说的优劣,并提出为了弥补其不足增加期待可能性作为桥接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工具。同时,借可信赖主义的程式化方法论,描述了典型的几例动态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映衬效果。第三,展示主体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的社会语境下运用更为精致的推理工具,并将归纳的结论投入到实践中往返。“最佳解释推理”和“反思平衡”看似相隔较远的哲学理论作为归纳实践的基准点,全面提升归纳工具的使用。
【关键词】:归纳 知识建构 相似性 认知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6
- 1.2 研究现状16-22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2-24
- 第2章 归纳推理在知识建构之前24-36
- 2.1 个体因素——从乔姆斯基肇始24-26
- 2.2 先在因素——以范式、框架为域26-32
- 2.3 潜在因素——以集体无意识为例32-34
- 2.4 本章小结——用归纳聚合所有力量34-36
- 第3章 知识建构的可信赖路径36-64
- 3.1 从可信赖主义出发36-48
- 3.1.1 可信赖主义的基础理论36-39
- 3.1.2 理论的问题及解决39-44
- 3.1.3 余论44-48
- 3.2 归纳的嵌入式功用——知识建构的日常例示分析48-60
- 3.2.1 知识库的初建与延展——相似性的提取49-52
- 3.2.2 知识库的深入——高阶知识的相似性52-56
- 3.2.3 隐喻他心——基础信念上的互动、相似性56-60
- 3.3 本章小结与述评——归纳:域的凝结60-64
- 第4章 复杂性语境下的知识建构——归纳实践的精致化64-90
- 4.1 知识所依存的复杂的世界64-70
- 4.1.1 总起:由简单到复杂——范式的转换64-66
- 4.1.2 复杂性思想概述66-68
- 4.1.3 关于逻辑68-70
- 4.2 更加精确的追踪知识——最佳解释推理70-81
- 4.2.1 最佳解释推理理论介绍70-74
- 4.2.2 由一例案例分析最佳解释推理74-79
- 4.2.3 最佳解释推理的应用79-80
- 4.2.4 小结80-81
- 4.3 反思平衡对归纳工具的再塑造81-87
- 4.4 本章小结与述评——归纳支撑下的固化与流变87-90
- 第5章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90-94
- 5.1 总结90-91
- 5.2 下一步的工作91-94
- 参考文献94-102
- 后记102-104
-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简介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2 蔡曙山;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认知逻辑的对象、方法、体系和意义[J];江海学刊;2004年06期
3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4 刘翠兰;关于复杂性的哲学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晨;莫兰复杂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07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70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