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逻辑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9:50
本文关键词:邓析逻辑思想研究
【摘要】:邓析是先秦时期名家学派的第一人,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无论是在中国逻辑史上还是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他独特的学术思想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是对邓析的逻辑思想加以考察和研究,他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逻辑思想和颇有争议性的辩题,加之关于邓析的古籍资料多有丢失,引得学者们对其思想众说纷纭,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的阅读了相关原著,并运用了系统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历史方法与文化诠释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本文的主旨在于全面梳理邓析的逻辑思想,同时针对具有争议性的辩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邓析的逻辑思想同时体会邓析逻辑思想的价值所在。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邓析的逻辑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对邓析本人的介绍中结合了邓析生活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人们全面的了解邓析。对于邓析逻辑思想的部分,本文分别从“名”、“辩”、“两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在阐述过程中,,不仅阐明了邓析关于“名”、“辩”、“两可”这三个方面的理论,而且也尝试运用不同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邓析 名 辩 两可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1-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1.1 研究的目的9
- 1.1.2 研究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和方法12-14
- 1.3.1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12
- 1.3.2 研究的方法12-14
- 第2章 邓析生平与著述考证14-18
- 2.1 邓析逻辑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14-15
- 2.2 邓析生平15-16
- 2.3 邓析著述考证16-17
- 2.4 本章小结17-18
- 第3章 邓析“名”的理论及其反思18-26
- 3.1 邓析关于“名”进行探索的原因18-20
- 3.2 邓析“名”的理论20-23
- 3.3 从传统词项逻辑的观点看邓析的“名”23-24
- 3.4 邓析“名”的理论的意义24-25
- 3.5 本章小结25-26
- 第4章 邓析“辩”的理论及其反思26-36
- 4.1 邓析“辩”的理论26-30
- 4.2 邓析“辩”的特点30-31
- 4.3 从推类的观点看邓析的“辩”31-35
- 4.4 邓析“辩”的理论的意义35
- 4.5 本章小结35-36
- 第5章 邓析“两可”之说及其反思36-45
- 5.1 邓析“两可”之说及其归属36-39
- 5.2 从悖论的观点看邓析的“两可”之说39-40
- 5.3 从数理逻辑的观点看邓析的“两可”之说40-44
- 5.4 邓析“两可”之说的意义44
- 5.5 本章小结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8-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叶涛;张雅楠;;道德悖论的矛盾归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于霞;先秦名实之乱的文化根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曾珍;;邓析思想学派归属考辩[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4 张小燕,刘贵欣;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J];北方论丛;1998年03期
5 赵炎峰;;论先秦哲学中“名”之内涵嬗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洪巧英;葛慧馨;;辩证矛盾观与亚里士多德矛盾观的关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杨萌;;“名实观”视阈下的中西语言哲学探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刘叶涛;从认知逻辑的观点看邓析“两可”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6期
9 孙中原;;从比较逻辑学观点论名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王长江;;中国律师辩护探源——兼评邓析其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晓;郑国法家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鹏鹏;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90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79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