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姆斯特朗使真者理论中的受限衍推原则
本文关键词:论阿姆斯特朗使真者理论中的受限衍推原则
【摘要】:使真者理论提出的理论动机在于抓住如下直觉,即真命题是通过实在的东西而真的。这里实在的东西就称为这个真命题的使真者。 本文第一部分以否定真命题的使真者为例,介绍了阿姆斯特朗的使真者理论。一方面展示了阿姆斯特朗二阶总事态方案,与罗素否定事实方案、迪莫斯不兼容性方案、维特根斯坦方案的区别,一方面展示了衍推原则在阿姆斯特朗使真者理论中的作用:可以从已知的使真关系中建立新的使真关系。 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衍推原理引发的哲学争论。如果在经典解释下,把衍推解释为严格蕴含,那么衍推原理会产生“不相关使真者”,而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对此,除了里德以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必须对衍推原则做一定的修正来避免“不相关使真者”。学界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限制衍推原则,第二个是采用对衍推的非经典解释。采用第二个方案的有,罗德里格斯-佩雷拉和雷斯多。而阿姆斯特朗选择了第一个方案,继续采用衍推的经典解释,即严格蕴含,但同时要求衍推原则只适用于纯偶然命题。笔者把这称为受限衍推原则。 本文第三部分论证了,阿姆斯特朗的受限衍推原则仍然会产生“不相关使真者”。这个论证依赖于三个前提:阿姆斯特朗对否定真命题的处理,他对关于可能性的真命题的处理和衍推原则。经过考虑,笔者认为放弃或修改阿姆斯特朗对否定真命题的处理和他对关于可能性的真命题的处理都不合适,于是笔者提出进一步限制衍推原则。 本文第四部分首先定义了直接使真关系,并表述了衍推的三个充分条件,即“包含”条件、“不兼容”条件和“偶然”条件。之后,笔者考虑了九种重叠使用衍推原则的情况,并论证,受限的衍推原则产生“不相关使真者”是因为,有些非直接使真关系,是从直接使真关系通过至少两次运用基于“不兼容”条件或“偶然”条件的衍推原则而得到的,于是这种非直接使真关系失去了相关性,也即,使真关系不成立。要避免这个困难,我们需要进一步限制衍推原则,即不能重复使用基于“不兼容”条件或“偶然”条件的衍推原则。本文第五部分讨论了其他和“直接使真者”概念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阿姆斯特朗 使真者 衍推原则 直接使真者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1. 阿姆斯特朗的使真者理论9-26
- 1.1 使真者理论和符合论9-12
- 1.2 理论起点:使真者最大主义、使真者必然主义和衍推原则12-13
- 1.3 以否定真命题的使真者为例13-26
- 1.3.1 罗素的否定事实方案和迪莫斯的不兼容性方案13-16
- 1.3.2 阿姆斯特朗的二阶总事态方案16-20
- 1.3.2.1 比较和澄清18-20
- 1.3.3 维特根斯坦方案20-26
- 1.3.3.1 对维特根斯坦方案的几点评论23-26
- 2. 衍推原则的困难和阿姆斯特朗的解决方案26-30
- 2.1 衍推原则的困难:产生“不相关使真者”26-28
- 2.1.1 “不相关使真者”例子之一:必然真命题的整体随附性26
- 2.1.2 “不相关使真者”例子之二:使真者不足道26-27
- 2.1.3 “不相关使真者”例子之三:使真者一元论27-28
- 2.2 阿姆斯特朗的解决方案:受限衍推原则28-30
- 3. 阿姆斯特朗的受限衍推原则解决方案的困难30-35
- 3.1 受限衍推原则如何仍然产生“不相关使真者”30-32
- 3.2 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32-35
- 3.2.1 方案一:放弃阿姆斯特朗对否定真命题的处理32-33
- 3.2.2 方案二:放弃阿姆斯特朗对关于可能性的真命题的处理33-35
- 4. 基于“直接使真者”的解决方案35-42
- 4.1 直接使真者的定义35-36
- 4.2 衍推的充分条件36-37
- 4.2.1 为什么不接受“排除”条件36-37
- 4.3 对几种情况的讨论37-42
- 4.3.1 无需考虑的情况与不存在的情况38-39
- 4.3.2 成立的情况与不成立的情况39-42
- 5. 其他和“直接使真者”概念有关的问题42-44
- 6.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48
- 注释48-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新国;;作为中国当代启蒙范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刘金;康德哲学的“划界”思想及其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洁;李艺;;孔墨教学思想之异同及其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柳洲;陈士俊;;试析学术会议及其知识创新机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罗翊重;;千年逻辑之争 终成合和之解——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根解析[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周勇;;中国教师的专业生活传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朱义禄;;儒家“成人之道”发微[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
本文编号:845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84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