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推理与对不可通约性的反驳
本文关键词:内在推理与对不可通约性的反驳
更多相关文章: 内在推理 不可通约性 指称改变 因果历史理论 语言共同体
【摘要】:最近有的学者从论证角度反驳不可通约性,但是其反驳偏执于理论的描述性而忽视其规范性。就推理前提的把握而言,这种理论取向表现为预设不同个体可以一致地确定名称的指称。在库恩关于不可通约性的论证中也存在类似理论取向。从依据因果历史理论对不可通约性的反驳来看,导致这一理论取向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一种语言能力预设。在个体确定名称指称的过程中,含有名称的表达式激起该名称的一条使用规则,它与该表达式一并构成一个内在推理的基本前提。可以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一个内在推理模型,通过诉诸语言共同体对名称使用规则的规约,解释个体追溯因果链的过程,为进一步解读对不可通约性的反驳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内在推理 不可通约性 指称改变 因果历史理论 语言共同体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自然种类词项指称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5FZX012)
【分类号】:B812.23
【正文快照】: “因果历史理论(causal-historical history)”一直是反驳不可通约性的一个重要理据。在反驳者看来,按照普特南(H.Putnam)对因果历史理论的延伸解释,名称指称不会在使用名称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可以据此“平息关于名称意义改变问题的讨论,有力地反驳不可通约性”。[1]为此,后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真;论道德和精明理性的不可通约性[J];求是学刊;2004年01期
2 郑雨;;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技术范式不可通约性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2期
3 马醒初;李曙华;;互补原理视域下的不可通约性——兼谈科学革命中的连续性[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璐;;论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与科学进步的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07期
5 I.哈金;兰岚;;论不可通约性[J];哲学译丛;1985年04期
6 兰征;不可通约性和可比较性[J];哲学研究;1987年01期
7 李醒民;;论科学哲学中的“不可通约性”概念[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陈方;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黄文杰;论“无”和“空”的本质维度的不可通约性——现代西方非理性哲学与佛教禅宗比较的可能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10 万丹;可译问题与不可通约性[J];文史博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少安;黄凯南;;论演化与博弈的不可通约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玉清;;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与可统一性[A];2006井冈山中西医结合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崔海灵;;实践与文化:科学哲学的现代经验[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伟;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文化意义及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D];燕山大学;2012年
3 贾美云;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4 刘小P,
本文编号:902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90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