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革命政党的理论转型

发布时间:2017-03-23 07:09

  本文关键词:革命政党的理论转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革命年代的中共转型的基本内涵是民族转向,伴随着理论创新,塑造了革命政党的崭新形象。这一转型离不开话语权交锋的推动。革命话语权对于政党至关重要,话语弱势的一方,必须及时调整策略,重塑政党形象。话语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党的生死存亡。因此,话语间的激烈交锋有力地推动着政党的转型。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抗战爆发后,作为执政党,国民党因民族主义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拥护,而中共把握抗战救国的时机,致力于理论创新和抗日实践,力促自身转型,塑造民族抗战的革命形象,得到敌后民众和爱国人士的支持。最终,中共在民族抗战的话语战场上立稳脚跟,并进而推进民主革命的话语战争。中国共产党利用在野党的优势,呼吁民主自由,提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构想。同时,在边区和各根据地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政权,使之成为民主建国的示范区,与国民党政府形成鲜明对比,取得民主革命话语的决定性胜利。中共的民主革命话语深刻体现从“阶级政党”向“民族政党”的有益转型。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里的革命阶级意指除汉奸之外所有中国人,是否参加抗战成为划分敌我的标准,替代了“共产革命”时期的阶级标准。而民主主义话语斗争的深入,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共的民族转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这一转型存在的缺陷,它具有不稳定性、不彻底性。革命话语作为一种斗争策略是变动的,所以转型也就存在不稳定性。革命话语有内部话语和外部话语之分,所以转型就有了不彻底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时期,始终没有完全放弃阶级斗争这一动员机制,抗日民主政权中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景观离不开中共有意识的推动和引导,以致有着较强烈的宣传色彩。在继承和超越传统马列主义中的这些纠结与反复,为建国后多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埋下了伏笔。当前,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的多重叠加,中共转型已是时代设定的重大课题。因阶级斗争的政治动员过程,在逻辑上是制度约束和以法治国的反面。故而,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过程,本包含着去阶级斗争的本意,包含民族利益整合的要求。这种阶级革命向民族主义的转向,在党的历史上是有迹可寻的,对革命年代转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把握当前的转型。
【关键词】:中共转型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话语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言10-18
  • (一) 研究缘起10-12
  • (二) 研究现状12-16
  • (三) 本文的结构与创新16-18
  • 一、政党转型的理论维度18-24
  • (一) 政党转型的多个维度18-20
  • 1、政党释义18-19
  • 2、政党转型释义19-20
  • (二) 话语权与政党转型20-22
  • 1、话语与话语权20-21
  • 2、话语权与政党转型21-22
  • (三) 革命政党的理论转型22-24
  • 二、共产革命的阶级话语24-31
  • (一) 革命政党的阶级话语24-27
  • 1、共产革命的旗帜24-25
  • 2、阶级斗争的理论建构25-26
  • 3、无产者的唯一合法性26-27
  • (二) 革命话语权的困境27-31
  • 1、“民族”与“阶级”的话语纠结27-28
  • 2、理论困境削弱话语力量28-29
  • 3、战略错误导致话语失败29-31
  • 三、民族革命的话语转换31-38
  • (一) 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超越31-33
  • 1、向传统文化宣战31-32
  • 2、新文化的中国气派32-33
  • (二) 从工农专政到民主共和国33-38
  • 1、阶级斗争下的工农专政政权33-36
  • 2、民族革命中的民主共和国36-38
  • 四、交锋与回应中的理论再生38-57
  • (一) 抗战初期的话语攻守38-48
  •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38-40
  • 2、中共面临的话语挑战40-43
  • 3、话语困境化解之路43-48
  • (二) 话语战场的深入推进48-54
  • 1、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48-52
  • 2、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之命运52-54
  • (三) 话语斗争中的中共转型54-57
  • 结语:继承与超越中的理论纠结57-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2 王建华;;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研究的可能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3 王建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兼析新民主主义理论生成的实践逻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陈明明;;“革命”、“统治”与“执政”:旧话重提——关于政党变革的两个命题的讨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5 魏建克;;论抗战前夕中国共产党民族解放思想的转型及内在向度[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建华;;群众路线:民主的中国路径——以陕甘宁边区为个案[J];人文杂志;2008年06期

7 张丰清;;民族主义与第二次国共合作[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8 陈玉屏;李克建;张峻;;全球化形势下的民族主义与阶级斗争[J];世界民族;2007年05期

9 陈玉屏;;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5期

10 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育之;;关于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问题答记者问(下)[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建勇;渊源与变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周建勇;中国国民党的适应性转型研究(1980-2008)[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革命政党的理论转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63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7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