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的工具理性取向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17-03-26 00:12

  本文关键词: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的工具理性取向及其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工具理性负面影响出现的是人们对理性异化现象的反思。本文的写作核心是反思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中的工具理性取向,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以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在工具理性取向下所表现的优势与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并与该体系在公共理性视域下的应然框架对比,为治理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中工具理性取向指明方向。 研究表明,工具理性那种关注事实、技术和制度的特性,有利于将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这样的电子防腐核心问题的解决提到操作层面,赋予其现实意义;对公开和参与问题进行理性辩论,利于达成共识;把公开和参与问题纳入法制框架,实现对公民权益的强制保障。但当工具理性出现膨胀并占据统治地位后,它所表现出的极端功利特性阻碍电子防腐的信息和参与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惟效率特性阻碍公民参与的程度由表面走向深度;纯粹形式合理特性阻碍与信息和参与等相关的制度由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 针对工具理性对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过程所带来的各种难题,分析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极端工具理性的各种特性对公共理性的电子防腐内核的粉碎和协商民主机制发展的限制,最终导致公共理性在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缺失。因此,需要培育公共理性的电子防腐内核,营造公开及理性的公共协商氛围;需要缔造公民社会独立成长的空间,营造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局面。本论文的核心结论是,治理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取向,要实现工具理性向公共理性的转变,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工具理性 信息公开 公民参与 互动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0.9-3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绪论8-19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9-11
  • (三)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逻辑框架11-12
  • 1.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1-12
  • 2. 逻辑框架12
  • (四) 相关概念及理论12-19
  • 1. 相关概念12-15
  • 2. 理论简介15-19
  • 一、工具理性的兴起及在行政领域应用的表现19-22
  • (一)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理性官僚制19-20
  • (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与行政制度建设20-22
  • 二、电子政务防腐体系的核心要素22-26
  • (一) 开放的政府信息系统22-23
  • (二) 深度的公民网络参与23-24
  • (三) 良性的官民互动合作24-26
  • 三、工具理性取向下我国电子政务防腐的优势、问题及原因26-39
  • (一) 优势26-28
  • 1. 将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问题置于操作层面26-27
  • 2. 对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问题进行理性辩论27
  • 3. 把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问题纳入法制框架27-28
  • (二) 问题28-36
  • 1. 极端功利特性阻挡信息和参与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28-30
  • 2. 惟效率特性制约公民参与的程度由表面走向深度30-32
  • 3. 纯粹形式合理特性阻碍制度正义由形式走向实质32-36
  • (三) 原因36-39
  • 1. 公共理性的内核被粉碎36-37
  • 2. 公民社会的成长被限制37-39
  • 四、公共理性视域下的电子政务防腐体系39-48
  • (一) 基础:责任39-41
  • 1. 主动且诚实地公开信息39-40
  • 2. 主动关注和积极回应民意40
  • 3. 搭建并拓宽公民参与渠道40-41
  • (二) 动力:民主治理41-44
  • 1. 以开放与包容调动参与的积极性42
  • 2. 以协商与合作实现参与的普遍性和有效性42-43
  • 3. 以回应与互动实现监督的实时性43-44
  • (三) 保障:法治44-48
  • 1. 以法律制度强制规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益44-45
  • 2. 以契约精神实现对公开和参与责任的自觉承担45-46
  • 3. 以人本精神实现对公民参与的尊重和保障46-47
  • 4. 以公平正义精神实现公民普遍参与的目标47-48
  • 五、治理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工具理性取向的对策48-57
  • (一) 培育公共理性的电子防腐内核48-53
  • 1. 培养合作型的行政心态49-51
  • 2. 营造宽松的公共协商氛围51-53
  • (二) 缔造公民社会独立成长的空间53-57
  • 1. 树立政府与社会共治的行政价值理念53-54
  • 2. 构筑话语平等的网络公共领域54-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东;陈翔;;超越工具理性:在追求真理中实现大学精神[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06期

2 张晓峰;;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深化与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10期

3 何颖;;政治学视域下工具理性的功能[J];政治学研究;2010年04期

4 吴小爽;;试论新公共管理的工具理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刘晓巍;;教育法治话语转换的理想与现实[J];教育评论;2013年04期

6 陈用芳;;超越工具理性,寻求人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09期

7 赵星星;张田;;浅析新公共管理中的工具理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5期

8 李福坤,钟新海;对“工具理性”支配下的现代化的反省——兼论韦伯的辩证理性观[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徐水晶;;大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年10期

10 林上洪;;探析工具理性下的学校组织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南海;;从伦理感性到工具理性:现代性视阈中的农忙互惠行为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国伟;陈晓燕;;公共行政理性范式的历史分析与三维理性范式构建——寻求作为公共利益实现者的公共行政[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亚强;;用工具理性实现公共精神——以政务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系统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毕舸;“人定胜沙”的工具理性悲剧[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武黎嵩;别让工具理性毁掉文学之美[N];光明日报;2014年

3 北京大学教授 王建国;价值判断与工具理性[N];人民日报;2006年

4 财经评论员 经济学博士 法学博士 萧坊;政府微博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N];东莞日报;2012年

5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徐广东;政府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高小康 中山大学 李申 上海师范大学;游荡在民俗和迷信的边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林平;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N];黑龙江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霞;工具理性之思[D];南昌大学;2006年

2 严现伟;工具理性及其批判[D];重庆大学;2011年

3 胡辉;工具理性对独立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温晓春;从工具理性看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未来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敏华;回到霍布斯:对工具理性的再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6 程敏;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的工具理性取向及其治理[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7 耿翠娥;从被规训的自由到自我选择的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殷兹;是人的工具还是工具中的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谢强;价值论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朱占君;论哈贝马斯区分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不理想尝试[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电子政务防腐体系建设的工具理性取向及其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67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a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