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2:13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作为程序公正这个宏观课题的重要内在要求,是实现诉讼整体公正的重要保障。在现今这个愈来愈重视程序公正的国际大潮流背景下,此制度引起大多数法制发达国家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回避制度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法律对其规定得越明确实用、越科学合理,就越能保障和体现诉讼程序的公正和诉讼结果的公正。但是,我国理论界并没有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予以足够的关注,实务界也常常忽视这种保障形式公正的重要制度。鉴于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立法缺陷与诉讼程序公正性的要求不完全相适应,在没有完善立法之前,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月31日出台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回避制度,但仍未能彻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国情,在廓清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概念、分类的基础上,重温了回避制度尤其是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对其立法和司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不能发挥应有功能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本身的缺陷;二是,我国司法、文化传统使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缺乏文化基础;三是,现实国情使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实施难度加大。并对这三个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在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对司法、文化传统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完善现行立法,建立健全现行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相关制度,以期实现设立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初衷。
【关键词】:回避 民事诉讼回避 诉讼价值 回避程序设置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回避制度概述11-19
- 1.1 回避制度的概念及分类11-12
- 1.1.1 回避制度的概念11
- 1.1.2 回避制度的分类11-12
- 1.2 回避制度的价值12-15
- 1.2.1 回避制度体现了公正价值13-14
- 1.2.2 回避制度体现了效益价值14-15
- 1.3 我国回避制度的历史沿革15-19
- 1.3.1 唐朝至清朝15-17
- 1.3.2 民国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时期17
- 1.3.3 新中国成立后至1991年前17-19
-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之现状分析19-31
- 2.1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规定之分析19-28
- 2.1.1 回避的程序设置不合理19-24
- 2.1.2 回避主体内容的缺失24-26
- 2.1.3 回避的理由过于原则26-28
- 2.2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司法困境之分析28-31
- 2.2.1 我国的司法、文化传统使回避制度缺乏文化基础29
- 2.2.2 回避制度本身的缺陷29-30
- 2.2.3 现实国情使回避制度实施难度加大30-31
-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之完善31-39
- 3.1 传统观念之更新31-32
- 3.2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之立法完善32-37
- 3.2.1 合理设置回避程序32-35
- 3.2.2 完善回避主体的规定35-36
- 3.2.3 详细界定回避理由36-37
- 3.3 相关保障机制之健全37-39
- 3.3.1 增强法院外部独立性37-38
- 3.3.2 改革现行法院内部管理体制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3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波;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