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2:03

  本文关键词: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是社会性动物,当人的沟通方式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必然也将随之变化。微博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传媒结构、话语权框架、社会交往结构和公共领域。微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关于微博用户的自我特征、互动机制、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认为,对微博的理解和阐释,需要脱离技术的视野,回到社会运行的根本法则,用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来做全面、深入的勾勒。 米德、戈夫曼、柯林斯的符号互动理论都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在个体自我、社会结构与群体心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两者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框架,从分析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的互动方式入手,解析微博互动方式中存在的互动仪式链如何形塑个体自我、社会结构和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过程。 与传统互联网互动方式相比,微博互动具有典型仪式互动的特征。微博发布、关注、转发、评论四大功能是人际互动的“姿态”会话,微博互动是人际连接的新方式。微博姿态会话为共同在场、共同关注提供了条件。微博互动中孕育着巨大的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很容易转变为符号资本,通过有节奏的连带活动,如转发、评论,形成互动仪式链条。微博将信息互动、人际互动、社交网络整合在一起,产生了“群体集会”的效果:我知道他人的姿态、他人知道我的姿态、我知道他人知道我的姿态、他人知道我知道他的姿态。通过姿态的相互知晓,个体身上激发出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在互动中产生群体符号(神圣物)。微博成将传统互联网中呈现一盘散沙的匿名用户“聚集”起来每一次转发、评论都如同广场上聚集的人群在振臂高呼,共同的情感能量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感,维护公平正义。 微博互动是以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为核心的仪式互动,这种仪式互动对个体自我、社会结构和群体心理产生影响。“客我”表现出馈赠与分享精神、协作精神、道德自我的增强,“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形成以馈赠、分享、协作为特征的“熔炉自我”,在“主我”中产生的结果就是同情和扮演他人能力的增强,道德自我增强,民主人格日趋形成。 微博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其互动方式将大众传媒由传播时代带入交流时代。微博仪式互动中,群体的情感能量从明星转向草根,大众文化正日益瓦解着原有的“趣味”划分,专业化、高雅的“合法趣味”开始让路于平民达人,专业、高雅让位于平民主义、理想主义。同时由共同关注、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形成的微博互动仪式链条实现了对科层制的驯化。在微博中,个体与机构的不对等关系被极大改观。微博互动中的互动仪式的链条被极大地压缩,社会的等级结构也在日益趋向扁平化。 在微博等社会性媒体出现之前,互动仪式类型与群体规模的矛盾使得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时刻会产生。与传统互联网互动方式相比,微博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群体规模与群体互动类型的矛盾,群体理性成为可能。通过对微博互动仪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微博互动方式所具有的自我澄清、智慧叠加和情感叠加有利于群体理性的生成;通过对“讲台式”互动仪式与“圆桌式”互动仪式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微博互动与群体理性关系。微博的自我澄清、智慧叠加和情感叠加机制与互动仪式类型结合使群体理性的形成成为可能。 研究、揭示微博互动中的仪式链条以及互动仪式的类型,有助于加深对“人人时代”微博互动中人际链接这一特点的认识,为有效利用微博互动,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健设,开展社会心态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互动仪式 熔炉自我 社会结构 群体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引言14-17
  • 第一章 微博:蝴蝶的翅膀17-42
  • 第一节 微博研究追溯——综述17-23
  • 1.1.1 传播学视角的研究18-20
  • 1.1.2 社会资本视角的研究20-21
  • 1.1.3 公共领域视角的研究21-22
  • 1.1.4 商业营销视角的研究22-23
  • 1.1.5 教育教学视角的研究23
  • 第二节 当前微博研究存在的不足23-26
  • 1.2.1 集体行动理论与网络社会发展脱节23-24
  • 1.2.2 对“人人时代”个体自我、群体理性的认识不足24-25
  • 1.2.3 微博改变社会权力结构的心理过程尚未明确25-26
  • 第三节 研究目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26-37
  • 1.3.1 研究目的26-27
  • 1.3.2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27-35
  • 1.3.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35-37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37-42
  •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37-38
  • 1.4.2 研究的现实意义38-40
  • 1.4.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40-42
  • 第二章 微博与微博互动方式研究42-61
  • 第一节 微博本土化过程及其用户分析42-47
  • 2.1.1 微博的本土化过程42-44
  • 2.1.2 中国微博用户及其使用行为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44-47
  • 第二节 微博的主要功能47-51
  • 2.2.1 微博四大功能:发布、关注、转发、评论47-48
  • 2.2.2 微博四大功能与“姿态”会话48-51
  • 2.2.3 微博互动:人际连接的新方式51
  • 第三节 微博互动仪式:以“郭美美”事件为例51-61
  • 2.3.1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微博互动51-53
  • 2.3.2 微博互动中的互动仪式链53-55
  • 2.3.3 微博互动仪式的四要素55-57
  • 2.3.4 “郭美美”事件互动仪式分析57-61
  • 第三章 微博互动与个体自我——从饱和自我、熔炉自我到民主人格61-81
  • 第一节 自我研究综述61-63
  • 3.1.1 自我研究主要理论回顾61-62
  • 3.1.2 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观点62-63
  • 第二节 “虚拟自我”向“真实自我”的转变63-67
  • 3.2.1 微博中的“虚拟自我”的真实性特征63-64
  • 3.2.2 微博中的“虚拟自我”与低匿名性64-65
  • 3.2.3 微博中的“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65-67
  • 第三节 传统互联网社会的“饱和自我”67-70
  • 3.3.1 互联网时代的自我特征67-68
  • 3.3.2 饱和社会中的“饱和自我”68-70
  • 第四节 微博互动中的“熔炉自我”70-79
  • 3.4.1 米德关于“自我”与“社会”的理论观点70-72
  • 3.4.2 微博互动中的“道德自我”72-79
  • 本章小结79-81
  • 第四章 微博互动仪式与社会权利结构:微博大众文化和科层制81-99
  • 第一节 微博互动仪式重构大众文化的心理过程81-91
  • 4.1.1 微博互动仪式中集体情感能量从明星向草根的转向82-83
  • 4.1.2 微博互动仪式中集体情感能量建构:以苏珊大妈为例83-87
  • 4.1.3 微博互动仪式引发大众文化趣味转变87-91
  • 第二节 微博互动“拉平”与“驯化”科层制的心理过程91-97
  • 4.2.1 微博互动:“科层机构”扁平化92-95
  • 4.2.2 微博的“污点效应”95-97
  • 本章小结97-99
  • 第五章 微博互动与群体理性99-124
  • 第一节 群体的互动仪式模型100-109
  • 5.1.1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100-101
  • 5.1.2 “乌合之众”的互动仪式模型101-105
  • 5.1.3 网络群体事件的互动模式:以“铜须门”事件为例105-106
  • 5.1.4 群体的互动仪式类型106-109
  • 第二节 微博的自我澄清和智慧叠加机制109-119
  • 5.2.1 微博互动的自我澄清机制109-112
  • 5.2.2 微博互动中的智慧叠加机制112-115
  • 5.2.3 微博互动中的情感能量与社会心态115-119
  • 第三节 微博互动对传统议程设置模式的颠覆119-123
  • 5.3.1 微博互动改变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119-120
  • 5.3.2 微博互动推进公共议题向政策议题转变120-123
  • 本章小结123-124
  • 第六章 微博:从人民时代到人人时代124-139
  • 第一节 微博互动与民主人格的塑造126-130
  • 6.1.1 “虚拟自我”向“真实自我”的延展126-127
  • 6.1.2 “饱和自我”向“熔炉自我”的转变127-128
  • 6.1.3 微博与民主人格128-130
  • 第二节 微博互动与社会等级结构130-134
  • 6.2.1 微博互动与大众文化130-133
  • 6.2.2 微博互动与科层制133-134
  • 第三节 微博互动对群体心理的重塑134-139
  • 6.3.1 从“圆桌式”互动到“讲台式”互动134-135
  • 6.3.2 群体智慧与议程设置135-136
  • 6.3.3 微博互动与群体理性136-139
  • 参考文献139-146
  • 致谢146-147
  • 个人简历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浩;;从金庸“被去世”看微博自纠与自律[J];传媒观察;2011年04期

2 杨修菊;杜洪芳;;文化成就区隔——布迪厄阶层理论述评[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3 黄,

本文编号:272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2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