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09:19

  本文关键词: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法治之本在于立法,立法是法治的源头。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立法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发展趋势曾十分明显,法律精英的立法作用膨胀,普通百姓不具备对国家立法活动的发言权。然而法律是公意的载体,立法理应成为最具有民意代表性的一项公共事务,因此民意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促使我国的立法由传统的官僚型立法模式向回应型立法模式转变。作为一种兼容公正、效益和效率理念的服务型的立法模式,回应民意型立法将成为我国立法改革的主流。这是实现民主法治的重要途径,能够体现法律和社会的公正,凸显民意,保障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虽然我国民意体现在立法中去正在走良性的发展方向,但受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良立法观念以及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使得现行的立法实践不利于此模式的发展。本文从民主立法的角度入手,,对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然后试图从我国民意立法的实践情况入手,进一步分析问题,对我国构建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进行理性思考。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通过对回应的内涵、民意的内涵的阐述,引出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内涵,并对其特征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理论基础、功能以及现实依据进行分析,阐明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我国民意参与立法的现状入手,通过对两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延伸出对完善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设想,并着眼于具体的立法听证、立法评估、立法动议、立法公开、立法救济制度。
【关键词】:回应民意 公众参与 公开 民主立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引言8-12
  • 1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概述12-17
  • 1.1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内涵12-15
  • 1.1.1 回应的内涵12-13
  • 1.1.2 民意的内涵13
  • 1.1.3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内涵13-15
  • 1.2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特征15-17
  • 1.2.1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是民主立法15
  • 1.2.2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是节制立法15
  • 1.2.3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是适时立法15-16
  • 1.2.4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是广义立法16-17
  • 2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必要性分析17-25
  • 2.1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理论基础17-19
  • 2.1.1 人权理论17
  • 2.1.2 协商民主理论17-18
  • 2.1.3 正当法律程序理论18-19
  • 2.2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功能分析19-22
  • 2.2.1 民意表达功能19-20
  • 2.2.2 利益博弈功能20-21
  • 2.2.3 法律认同功能21-22
  • 2.2.4 法律实现功能22
  • 2.3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现实依据22-25
  • 2.3.1 政治民主化的客观需要22-23
  • 2.3.2 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现实需要23
  • 2.3.3 公众对立法权力的制衡的需要23-25
  • 3 民众参与立法的现状分析25-35
  • 3.1 民众参与立法的法律规定与形式25-29
  • 3.1.1 法律规定25
  • 3.1.2 民众参与立法的形式25-29
  • 3.2 民众参与立法的个案分析29-31
  • 3.2.1 《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民意29-30
  • 3.2.2 民意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影响30-31
  • 3.3 民众参与立法存在的问题分析31-35
  • 3.3.1 我国现实的制度供给的缺乏31-32
  • 3.3.2 公众缺乏立法动议权32-33
  • 3.3.3 立法信息公开的力度不够33
  • 3.3.4 公众参与意识淡漠33-34
  • 3.3.5 公众参与不平衡性34-35
  • 4 完善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的设想35-45
  • 4.1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基本原则35-38
  • 4.1.1 理性原则35-36
  • 4.1.2 引导原则36-37
  • 4.1.3 平衡原则37-38
  • 4.2 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具体制度38-45
  • 4.2.1 立法听证制度38-40
  • 4.2.2 立法评估制度40-41
  • 4.2.3 立法动议制度41-42
  • 4.2.4 立法公开制度42-43
  • 4.2.5 立法救济制度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50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坦中;“刑事证据法立法模式”否定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2 荣如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与物业管理的立法模式[J];前沿;2005年08期

3 王勇,葛现琴;论我国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模式[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4 甘侠琴;;图书馆法律地位与我国图书馆法之立法模式选择[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彭路瑶;;论让与担保的立法模式[J];台声.新视角;2006年01期

6 孟海鹏;;有限合伙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郭慧敏;丁宁;;就业性别平等立法模式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袁庆远;刘晓辉;;社会转型期经济犯罪立法模式的完善[J];政法论丛;2006年03期

9 李文华;;矿业权权利属性及立法模式之初步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10 李泽春;安然;;论我国自然资源立法模式之选择[J];行政与法;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临宏;;关于公众参与立法程序问题的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孟庆垒;;循环经济法基本范畴分析——兼谈循环经济法立法模式选择[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3 黄韵京;;循环经济立法若干基本问题探讨[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4 林静;;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下的垃圾分类回收立法[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5 顾向一;;我国节水立法模式选择的探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郝慧;;我国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顾向一;;循环经济立法比较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8 张雪;;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构建[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9 周岚;王燕燕;;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构建[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王宗廷;;给“环境”一个准确的法律定义[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永军;完善治理垃圾短信立法模式[N];人民邮电;2008年

2 刘武俊;向回应型转变的立法模式[N];工人日报;2002年

3 刘武俊 北京 学者;向回应型立法模式转变是一种必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游伟;经济犯罪立法模式新论[N];检察日报;2010年

5 李显冬;矿业权的物权立法模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6 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周振晓;金融诈骗罪的立法模式[N];检察日报;2001年

7 记者 耿建扩;经济一体化地区应当“联合立法”[N];光明日报;2009年

8 周汉华;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概况及主要立法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丁静;专家:打补丁式的税收立法模式不应再持续[N];财会信报;2011年

10 江西理工大学 林静;应选择适合国情的立法模式[N];中国环境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平;强制执行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黄明儒;行政犯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3 夏利民;论财团法人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殷慧芬;消费者破产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郭晶;刑事领域中行政犯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6 周启梁;论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立法模式选择[D];重庆大学;2007年

7 瓮怡洁;刑事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黄洪旺;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制度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吕志兴;宋元丰以后法律体系的变化[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夏凌;环境法的法典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静圆;网络上个人资料隐私权的民法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成锦环;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立法模式探讨[D];延边大学;2007年

4 董新中;试论植物新品种的可专利性及相关制度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刘潇;关于我国建立税收基本法的研究建议[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刘恒利;分税制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7 郭磊;亲告罪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先峰;空间权法律制度构想[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江小荃;中国政党立法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禹晗;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回应民意型立法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82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d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