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诉讼调解的多维审视

发布时间:2017-04-02 15:16

  本文关键词:诉讼调解的多维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实证分析表明,民众对诉讼调解寄予较大希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三十年来的变迁,与判决互补,且二者均有较大的历史波动;当前地方法院出现调解率攀比之风且调解结案的案件大量进入执行程序,这种现象不容忽视。 秩序是法与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不同历史时期的秩序观和维持秩序的力量是不同的。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契约社会逐渐形成,民众对权力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但因社会自治力量发育不成熟,民间解纷能力不足,这两种因素的交织,是诉讼调解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在我国当前“政治——司法”的逻辑下,司法承受着“维稳”的政治压力,主要通过司法政策调整的诉讼调解,成为司法顺应政治形势的“出口”,从而使诉讼调解被异化。从内部构造来看,“说教——心服”的“教谕式调停”结构,不适用于法治社会的诉讼调解,而“对抗——判定”结构的“判决型”审判模式,因其内在的缺陷,而与社会文明的秩序诉求不尽契合。因此,纠纷解决的程序构造,应当是将当事人引向合作而非对抗,程序作为一种沟通场景而存在。 诉讼调解是一种民主、开放的、以“合意”为根本特征的程序,可满足当事人双方均为了谋求更广泛的利益而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为他们提供了“法律阴影下”的权利谈判与交易的“市场”,使其在多种法律化权利的优化组合中,得出各取所需且符合社会公共价值的、经交涉所得的比较正义,从而使个体权利、法律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诉求均得到满足,使法律文明秩序与社会文明秩序相契合。法院只有首先发挥其为民众提供沟通场景服务的媒介作用,司法判决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当属国家提供的刚性司法(判决)对于民事纠纷解决、法律文明秩序和社会文明秩序的份内贡献。基于此,“能调则调,当判则判”是包括确立纠纷解决的“沟通的程序”在内,正确处理调解与审判关系的一条基线。
【关键词】:诉讼调解 程序构造 “调解型”审判模式 “判决型”审判模式 “沟通的程序” “交涉的正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6
  • 1.1 研究对象与论题11-13
  • 1.2 研究现状述评13-23
  • 1.3 研究内容23-24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24-26
  • 第2章 诉讼调解的基本图景——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26-73
  • 2.1 诉讼调解的民众认知26-35
  • 2.1.1 纠纷解决的价值追求26-28
  • 2.1.2 民众对解纷主体的选择28-30
  • 2.1.3 民众对解纷依据的选择30-31
  • 2.1.4 民众接受诉讼调解的原因31-32
  • 2.1.5 民众拒绝诉讼调解的原因32-34
  • 2.1.6 诉讼调解的改进34-35
  • 2.2 诉讼调解发展态势分析35-61
  • 2.2.1 一审案件诉讼调解发展态势35-56
  • 2.2.2 二审案件诉讼调解发展态势56-58
  • 2.2.3 审判监督案件诉讼调解发展态势58-60
  • 2.2.4 不同审级诉讼调解发展态势60-61
  • 2.3 地方法院诉讼调解态势考察61-70
  • 2.3.1 地方法院诉讼调解率分析61-65
  • 2.3.2 地方法院诉讼调解实践的个别化分析65-68
  • 2.3.3 调解结案案件的强制执行68-70
  • 2.4 本章小结70-73
  • 第3章 运行机理:诉讼调解的外部审视73-85
  • 3.1 诉讼调解生成与演进中的秩序诉求73-78
  • 3.1.1 “前国家”时期的力量角逐73-74
  • 3.1.2 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秩序74-75
  • 3.1.3 新民主主义革命至计划经济时期的“斗争与团结”秩序观75-76
  • 3.1.4 市场经济中的契约与诉讼调解76-78
  • 3.2 “政治——司法”逻辑下诉讼调解的异化78-81
  • 3.2.1 政治与司法的中国图景78-79
  • 3.2.2 司法过程中的宏观政治逻辑79-80
  • 3.2.3 调解率与司法过程中政治压力转嫁机理80-81
  • 3.3 基于司法政策的制度供给81-84
  • 3.3.1 诉讼调解的现有规范来源81-82
  • 3.3.2 诉讼调解对司法政策的倚重82-83
  • 3.3.3 司法政策:诉讼调解的制度供给之无奈83-84
  • 3.4 本章小结84-85
  • 第4章 程序构造:诉讼调解的内部审视85-105
  • 4.1 诉讼调解与“调解型”审判方式85-91
  • 4.1.1 调解机制的类型与权威来源85-86
  • 4.1.2 诉讼调解的立场博弈86-89
  • 4.1.3 “教谕式调停”与“调解型”审判模式89-91
  • 4.2 法律文明秩序与“判决型”审判模式91-96
  • 4.2.1 现代法治主义与法律文明秩序91-93
  • 4.2.2 “判决型”审判模式与“对抗——判定”结构93-94
  • 4.2.3 “对抗——判定”结构具有科学主义建构的“致命的自负”性94-96
  • 4.3 契约社会纠纷解决的程序构造96-104
  • 4.3.1 调解与审判的程序构造机理比较96-99
  • 4.3.2 契约社会纠纷解决程序构造的几个向度99-104
  • 4.4 本章小结104-105
  • 第5章 民事诉讼“交涉的正义”与“沟通的程序”105-116
  • 5.1 法律文明秩序迈向与社会文明秩序的契合105-109
  • 5.1.1 纠纷及其解决的“社会性维度”105-106
  • 5.1.2 法律文明秩序与社会文明秩序的契合106-107
  • 5.1.3 社会文明秩序中的程序诉求107-109
  • 5.2 “基于理由的共识”与“交涉的正义”109-111
  • 5.2.1 利益与“基于理由的共识”109-110
  • 5.2.2 “交涉的正义”与纠纷解决标准110-111
  • 5.2.3 程序的利益诉求释放意义111
  • 5.3 诉讼调解与“沟通的程序”111-115
  • 5.3.1 程序作为一种沟通场景而存在111-113
  • 5.3.2 通过“沟通的程序”实现契约正义113-114
  • 5.3.3 诉讼调解与法院的意义114-115
  • 5.4 本章小结115-11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16-117
  • 参考文献117-12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23-125
  • 致谢125-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模糊的法律产品——对两起基层法院调解案件的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2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3 刘敏;;法院不应追求调解率——对调解率节节攀升的反思与批判[J];研究生法学;2012年02期

4 周永坤;;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许少波;;法院调解的目的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李喜莲;;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刘加良;;民事诉讼调解社会化的根据、原则与限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王建勋;关于调解制度的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9 黄海涛;;法院调解阶段性的制度化问题初探[J];法学杂志;2010年S1期

10 徐涤宇;肖陆平;;法院“调解运动”之反思——基于两种文明秩序的视角[J];法学杂志;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诉讼调解的多维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82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d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