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0:45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众参与,又称公共参与,是对社会公众试图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可追溯至古代城邦民主政体的古老政治实践,公众参与在实现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促进决策科学化,培育公共精神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日渐发挥出一定优势,这迎合了当代民主政治和行政实践提出的“更真实、务实民主”的理念和诉求,因而得到了学术理论层面上的认可与接受,在当今世界各施行民主宪政的国家呈现逐步增强的发展态势。 在我国,公众行政层面上的参与经历了从无到有、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参与的过程,并在现实实践中逐渐产生出一定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重重困境,亟待寻求新的路径。因此,当下探讨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这一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综观国内外政治与行政学界,关于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参与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民主行政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作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行政领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类型、具体形式等进行了概括总结:深入分析了参与各要素存在的问题、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内在矛盾、制度困境和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引入昆明市安宁炼油项目作为反面实证分析案例,以之阐明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在当前我国政府行政活动中的必要性,重大意义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文章还借鉴了瑞士、英国、欧盟的行政中公众参与机制,与我国的行政中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并进一步提出构建公众参与体系、建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打造开放民主的行政体系、推行行政中公众参与的法治化等改进对策。总而言之,当代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制度设计尚不健全不完善,在现实实践当中也没有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和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参与的推行在我国没有进一步发展可能性,政府民主行政意识的培养、公众议政水平的提升、各群体公共理性的塑造、法治化的参与制度环境等,都为我国打开行政中公众参与之门增添了希望。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着重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外内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审视理论基础,明确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界定核心概念,并与相关相似概念加以区分。 第一章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对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兴起与所经历的发展阶段进行概括总结,探讨当前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类型和具体形式,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第二章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分析分别从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微观构成要素、其中的内在矛盾、制度安排的现状等角度展开分析与研究,从中发掘出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形成的制度优势和困境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章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昆明市安宁炼油项目为个案,对行政中公众参与机制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集中展现,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在我国行政领域推行参与式行政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 第四章基于政府立场的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策略介绍瑞士、英国、欧盟的行政领域中存在的公众参与机制,借鉴其经验,对于在我国如何推动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提出了四大建议,包括构建公众行政参与体系、建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打造开放民主的行政体系、推进行政中公众参与的法治化等。 本研究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一)行政中公众参与是指在现代民主政治和民主行政的背景下,社会普通公众基于公共理性,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向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实施的公共行政活动施加影响力,力求干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之更加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的一切活动,讨论、辩论、沟通等话语交往方式共同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行为模式。 (二)作为一种可追溯至古代城邦民主政体的古老政治实践,公众参与在实现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促进决策科学化,培育公共精神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日渐发挥出一定优势,符合当代民主政治和行政实践提出的“更真实、务实民主”的理念和诉求。 (三)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经历了萌芽、探索、初兴三大发展阶段,并在长久的嬗变积累过程中形成四大种类,包括决策性参与、咨询性参与、听证性参与、协调性参与,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的有机结合,间接参与与直接参与的有机结合,并谋求实现公共利益前提下的不同利益关系的协调,体现出民主集中原则和尊重群众的原则。 (四)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其各微观构成要素的功能性组合的表现形式,其中存在着四大内在矛盾,包括:政府强势主动性与公民弱势被动性的矛盾、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制度理性与实践操作非理性的矛盾、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之间的矛盾。 (五)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主要依靠构建公众行政参与体系、建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打造开放民主的行政体系、实现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行政 公众参与 法治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21.5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9
- 导论19-77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20-27
- 一、研究背景20-22
- (一) 古老的政治实践20-21
- (二) 代议民主的兴起21
- (三) 参与民主的发展21-22
- 二、问题的提出22-25
- (一) 学界的争论23-24
- (二) 国内的现状24-25
- 三、研究意义25-27
- (一) 为中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打开新的视野25
- (二) 深入探讨中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基本途径25-26
- (三) 反思中国以往行政管理中的经验与不足26-27
- (四) 促进当代中国民主行政与法治建设27
- 第二节 研究综述27-41
- 一、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28-30
- 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30-32
- 三、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32-34
- 四、协商治理角度的公众参与34-37
- 五、其他有关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研究37-40
- 六、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40-41
- 第三节 理论基础41-67
- 一、启蒙与基础——参与式民主理论41-46
- (一)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发展历程41-42
- (二)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42-45
- (三)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局限性45-46
- 二、承接与演进——协商民主理论46-54
- (一) 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历程46-47
- (二) 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47-52
- (三) 协商民主理论的局限性52-54
- 三、勃兴与反思——民主行政理论54-61
- (一) 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脉络54-56
- (二) 民主行政理论的主要内容56-60
- (三) 民主行政理论的局限性60-61
- 四、发展与完善——公共治理理论61-67
- (一)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61-62
- (二)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62-65
- (三) 公共治理理论的新发展——协商治理理论65-67
- (四) 公共治理理论的局限性67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67-69
- 一、研究思路68
- 二、研究目的68-69
- 第五节 研究的假设与研究方法69-70
- 一、研究假设69
- 二、研究方法69-70
- 第六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区分70-77
- 一、行政中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70-74
- (一) 行政70-71
- (二) 公众参与71-72
- (三) 行政中的公众参与72-74
- 二、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分74-77
- (一) “行政中的公众参与”和“行政参与”74
- (二) “行政中的公众参与”和“参与式行政”74-75
- (三) “行政中的公众参与”和“协商治理”75
- (四) “行政中的公众参与”和“政治参与”75-77
- 第一章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兴起与发展现状77-109
- 第一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兴起背景77-83
- 一、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国民主行政浪潮的掀起77-79
- (一) 外在驱动力——全球民主行政的盛行和治道变革78
- (二) 内源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78-79
- 二、由内而外的改革——中国政府行政模式的转变79-81
- (一) 主流行政模式的式微79-80
- (二) 公共治理模式的发端80-81
- 三、自下而上的参与——当代中国公众利益表达的兴起81-83
- (一) 当代中国公众利益表达兴起的表现82
- (二) 当代中国公众利益表达经历的阶段82-83
- 第二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83-88
- 一、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83-86
- (一) 萌芽阶段83-84
- (二) 探索阶段84-85
- (三) 初兴阶段85-86
- 二、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具体领域的探索86-88
- (一) 行政立法领域87
- (二) 行政决策领域87
- (三) 行政救济领域87-88
- (四) 行政监督领域88
- 第三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类型和主要形式88-99
- 一、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类型88-91
- (一) 决策性参与89
- (二) 听证性参与89-90
- (三) 咨询性参与90
- (四) 协调性参与90-91
- 二、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91-99
- (一) 行政听证91-93
- (二) 民主恳谈93-95
- (三) 公众评议政府95-98
- (四) 公众网络参与98-99
- 第四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优势和不足99-109
- 一、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优势100-106
- (一) 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机结合100-102
- (二) 间接参与与直接参与有机结合102-103
- (三) 最广泛民主与最有力集中相结合103-104
- (四) 谋求实现公共利益前提下多元利益关系的协调104
- (五) 注重公众有序参与104-105
- (六) 政府充分尊重公众首创精神105-106
- 二、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不足106-109
- (一) 行政中公众参与起步相对较晚以及实践运作滞后106-107
- (二) 行政中公众参与途径单一以及参与广度不够107
- (三) 行政中公众参与影响力较小以及强度较弱107-108
- (四) 行政中公众参与行为不规范以及缺乏良性互动108-109
- 第二章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结构分析109-138
- 第一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各要素分析110-117
- 一、参与主体110-115
- (一) 国家行政机关111-113
- (二) 自由平等的公民113-114
- (三) 法人及其他组织114-115
- 二、参与客体115
- (一) 参与客体的涵义115
- (二) 参与客体的内容115
- 三、参与方式115-116
- (一) 参与方式的涵义116
- (二) 参与方式的内容116
- 四、参与效力116-117
- (一) 参与效力的涵义117
- (二) 参与效力的影响因素117
- 第二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矛盾分析117-121
- 一、政府强势主动性和公民弱势被动性之间的矛盾118-119
- 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119
- 三、制度理性与实践层面非理性的矛盾119-120
- 四、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的矛盾120-121
- 第三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121-130
- 一、两大视角——公民参与和协商治理121-124
- (一) 当代中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制度环境121-122
- (二) 协商治理视野下的制度体系122-124
- 二、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124-130
- (一) 公民参与视野下的行政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安排124-126
- (二) 协商治理视野下的行政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安排126-128
- (三)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主要制度化渠道128-130
- 第四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优势与制度困境130-138
- 一、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优势130-131
- (一) 注重公民参与行政的顶层设计130
- (二) 注重公众依法有序参与行政130-131
- (三) 公民参与行政形式日益丰富131
- 二、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困境131-138
- (一) 制度供给滞后132
- (二) 底层设计缺位132-133
- (三) 立法不完善133-134
- (四) 制度不配套134-135
- (五) 可操作性匮乏135
- (六) 政治和行政制约较强135-137
- (七) 激励机制缺失137-138
- 第三章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实证分析138-175
- 第一节 案例的选取——安宁炼油项目案例介绍138-146
- 一、个案选取的缘由——“PX模式”及其缩影138-141
- (一) 我国公众参与的“PX模式”138-140
- (二) 安宁炼油项目个案——“PX”模式下的缩影140-141
- 二、案例背景介绍141-143
- (一) 安宁事件中公众的疑虑与政府的回应141-142
- (二) 安宁事件争议的焦点142-143
- 三、“安宁事件”的具体分析143-146
- (一) 安宁事件的过程概述143-144
- (二) 安宁事件的诱因分析144-146
- 第二节 案例的剖析——行政中公众参与系统的透析146-165
- 一、案例问卷调查情况分析146-154
- (一)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146-148
- (二)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148-154
- 二、“安宁模式”的系统分析154-165
- (一) “安宁模式”中所呈现的“PX”模式的共性156-157
- (二) “PX”模式下“安宁模式”的特性157-165
- 第三节 案例的总结——“安宁模式”所带来的启示165-175
- 一、“安宁模式”的正面启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165-169
- (一) 打破政府行政信息垄断165-166
- (二) 增强公共治理理性166-167
- (三) 提升公众行政参与技能167-168
- (四) 降低各种相关成本168
- (五) 增强政府的行政合法性168-169
- 二、“安宁模式”适用性分析169-172
- (一) “安宁模式”中制度体系的适用性分析169-170
- (二) “安宁模式”中政府回应形式的适用性分析170-171
- (三) “安宁模式”中公众参与行为的适用性分析171-172
- 三、“安宁模式”中潜在负面效应的分析172-175
- (一) 双方公共理性不足造成的决策质量降低172-173
- (二) 过度的公众参与容易导致民粹主义盛行173-175
- 第四章 基于政府立场的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完善路径175-243
- 第一节 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域外经验175-188
- 一、域外实践中的典型175-183
- (一) 瑞士的公众直接行政参与模式175-178
- (二) 英国公众参与的“城市复兴”模式178-180
- (三) 欧盟社会治理中的开放参与机制180-183
- 二、国内外行政中公众参与的比较分析183-185
- (一) 国内外行政中公众参与的不同之处183-184
- (二) 国内外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共同之处184-185
- 三、借鉴与启示185-188
- (一) 实现平等参与185-186
- (二) 强化表达意识186
- (三) 坚持以人为本186-187
- (四) 提供制度保障和多样化的参与形式187-188
- 第二节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188-205
- 一、八大要素的规范分析188-195
- (一) 价值理念定位188-189
- (二) 目标设定189-190
- (三) 制度体系建设190-191
- (四) 参与主体191-192
- (五) 权责配置192-193
- (六) 参与形式193-194
- (七) 信息传输194
- (八) 参与效果194-195
- 二、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195-205
- (一)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体系的行政生态环境195-198
- (二)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198-205
- 第三节 建立政府和公众良性互动关系205-218
- 一、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原则205-207
- (一) 政府认可与包容原则205-206
- (二) 政府有责与公众免责原则206-207
- (三) 平等对话原则207
- 二、共识的建立和利益关系的协调207-210
- (一) 推行民主沟通对话208-209
- (二) 培养公共理性209-210
- (三) 有效化解冲突210
- 三、公众参与能力的培养210-213
- (一) 利益需求的分辨力和表达力211-212
- (二) 行政参与的认知力和判断力212
- (三) 关键信息提取的能力212-213
- 四、人性化的制度设计213-216
- (一) 基础性制度213-214
- (二) 过程规则制度214
- (三) 监督制度214-215
- (四) 责任追究制度215
- (五) 参与方式制度215-216
- 五、保障弱势群体行政参与的权利216-218
- (一) 建立弱势群体参与帮助机制216-217
- (二) 加强弱势群体的文化教育217
- (三) 改善弱势群体参与的物质基础217-218
- 第四节 打造开放民主的行政体系218-227
- 一、政府体制的改革218-222
- (一) 调整政府职能219-220
- (二) 转变政府权力体系220-221
- (三) 优化政府机构221-222
- 二、政府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222-225
- (一) 行政伦理道德建设222-224
- (二) 公众民主参与理论知识培训224-225
- 三、政府参与组织能力的提升225-227
- (一) 号召动员能力225-226
- (二) 资源提取能力226
- (三) 制度保障能力226-227
- 第五节 推进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227-243
- 一、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与“法制化”228-230
- (一) 行政中公众参与中“法治化”与“法制化”的区别与联系228-229
- (二) 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与公共行政“法制化”229-230
- 二、公众行政参与和法律的关系230-232
- (一) 公众行政参与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模型230-231
- (二) 公众行政参与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及带来的启示231-232
- 三、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的价值追求与目标232-234
- (一) 制衡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核心价值追求232-233
- (二) 建立法制、依法而治的具体目标233-234
- 四、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的关键234-236
- (一)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的本质234-235
- (二) 公共行政权力中公众行政参与权力的再分配235-236
- 五、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的主要内容236-243
- (一)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法制体系的建立236-239
- (二)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法制运行239-241
- (三) 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的具体措施241-243
- 结语243-246
- 附录246-248
- 主要参考文献248-258
- 致谢258-2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维福;蒋艳红;;论环境资源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向玉琼;;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3 刘中元;我国公民行政参与的现状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郝娟;;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进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1期
5 何晓杰;栾珊;;非强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建构:理据、困境及进路[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肖克;杨弘;;以协商规制精英:精英政治在中国的未来发展逻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杨弘;张等文;;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观的历史嬗变与新拓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张等文;刘彤;;西方学者视域中的协商民主:理念、价值与限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马奔;;参与式治理:大陆与台湾地区协商民主实践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12期
10 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会齐;环境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