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3:23
本文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理论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而进行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伟大成果。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同各个党派、各个团体、各个民族以及社会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民主协商,让各方充分表达意愿,既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能反映部分群众的特殊利益,真正找到了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从而达成了最广泛的共识,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显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要不断推进和完善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可以充分反映各个党派、各个团体、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有效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通过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和发展,又能够加深对民主的认识和解读,还能有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民主决策从而提升执政能力。 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随后,剖析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紧接着,进一步梳理和阐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及基本经验。之后,研究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运行的主要形式及其运行的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越性及价值功能。最后,分析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本文主要从绪论、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程经验、运行形式与原则、优越性及价值功能、问题与对策、结论等八个部分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进行系统研究。具体而言: 第一章为绪论。这一部分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进行总体概括。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详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着哪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将分析当前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趋势;研究思路主要包括本文的构思;研究方法主要体现本文运用辩证分析方法、历史总结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展开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创新之处主要包括本文围绕哪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 第二章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这一章内容首先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紧接着,论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及政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三章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这一章内容深入剖析和挖掘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主要源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协商民主思想;源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协商民主思想;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商民主思想。 第四章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经验。此章通过梳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即经过开创阶段、发展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出发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必须要依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要加强作为协商专门机构的人民政协建设,更要推进民主的法治化发展。 第五章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运行形式与原则。本章开门见山地指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要运行形式为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运行的主要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原则、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第六章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越性及价值功能。本章首先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越性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之后,指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要价值功能体现在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有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可以推动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从而长期保持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 第七章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问题与对策。本章提出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规范程序化发展、强化人民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拓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多样化、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学术话语权几个部分加以解决。 结论。这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做了简短的总结和略微补充,同时也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寄予展望。 总之,本文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把中国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人民政协先于新中国而成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中国六十多年的实践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内在优势。故此,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有助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然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与专门协商机构,那么,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就是要抓住重点,也就是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此同时,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还要在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人民政协 协商民主 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2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31
- 1.1 选题意义15-19
- 1.2 研究综述19-26
- 1.3 研究思路26-28
- 1.4 研究方法28-29
- 1.5 创新之处29-31
- 第2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31-51
- 2.1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界定31-37
- 2.1.1 中国协商民主的提出31-34
- 2.1.2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34-37
- 2.2 人民政协的性质及政治地位37-43
- 2.2.1 人民政协的性质37-42
- 2.2.2 人民政协的政治地位42-43
- 2.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界定43-51
- 2.3.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44-46
- 2.3.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要素46-51
- 第3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51-87
- 3.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协商民主思想51-60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协商民主思想52-56
- 3.1.2 列宁的协商民主思想56-60
- 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协商民主思想60-79
- 3.2.1 毛泽东的协商民主思想60-64
- 3.2.2 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64-70
- 3.2.3 江泽民的协商民主思想70-73
- 3.2.4 胡锦涛的协商民主思想73-77
- 3.2.5 习近平的协商民主思想77-79
- 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商民主思想79-87
- 3.3.1 “和”的思想79-81
- 3.3.2 “仁”的思想81-83
- 3.3.3 民本思想83-84
- 3.3.4 中庸思想84-87
- 第4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经验87-123
- 4.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开创阶段87-99
- 4.1.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产生的历史背景87-90
- 4.1.2 国共两次合作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开创提供条件90-93
- 4.1.3 三三制政权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开创提供经验93-96
- 4.1.4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全国范围正式确立96-99
- 4.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阶段99-114
- 4.2.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初步发展99-102
- 4.2.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曲折发展102-108
- 4.2.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完善发展108-114
- 4.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114-123
- 4.3.1 依托中国多党合作制度114-116
- 4.3.2 始终加强人民政协建设116-119
- 4.3.3 推进民主的法治化发展119-123
- 第5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运行形式与原则123-139
- 5.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运行的主要形式123-130
- 5.1.1 专题协商123-125
- 5.1.2 对口协商125-126
- 5.1.3 界别协商126-129
- 5.1.4 提案办理协商129-130
- 5.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运行的主要原则130-139
- 5.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31-133
- 5.2.2 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133-135
- 5.2.3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原则135-137
- 5.2.4 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137-139
- 第6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越性及价值功能139-175
- 6.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越性139-149
- 6.1.1 政治环境优越140-142
- 6.1.2 政治地位优越142-145
- 6.1.3 政治职能优越145-149
- 6.2 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149-156
- 6.2.1 广集民智149-152
- 6.2.2 决策咨询152-154
- 6.2.3 统筹谋划154-156
- 6.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56-164
- 6.3.1 协调各方的利益矛盾与冲突156-159
- 6.3.2 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159-162
- 6.3.3 在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162-164
- 6.4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164-175
- 6.4.1 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165-167
- 6.4.2 扩大共产党执政基础167-170
- 6.4.3 约束共产党专断腐败170-175
- 第7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问题与对策175-201
- 7.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175-184
- 7.1.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规范程序化较低175-178
- 7.1.2 人民政协委员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178-180
- 7.1.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现形式相对单一180-181
- 7.1.4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学术话语权不足181-184
- 7.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184-201
- 7.2.1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规范程序化184-190
- 7.2.2 强化人民政协委员主体作用190-194
- 7.2.3 拓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多样化194-197
- 7.2.4 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学术话语权197-201
- 结论201-203
- 参考文献203-21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13-215
- 后记215-2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黄福寿;;人民政协制度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3 林尚立;;人民、政党与国家: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学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孙存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优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5期
5 齐卫平;陈朋;;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长点[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6 韩喜平;董树彬;;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互动发展[J];长白学刊;2014年02期
7 张继良;;人民政协功能定位的缺失与完善[J];河北学刊;2011年03期
8 聂运麟;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李军;宋俭;;论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10 王洪树;;政治协商:协商民主的一种独特理论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09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