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克服当前中国腐败现象的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7:05

  本文关键词:克服当前中国腐败现象的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腐败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被查处的省部级官员多达23位,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不可小觑。之所以会有腐败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人的缺陷性与不完美,导致制度的缺陷性与不完美,从而给可谋利之徒制造了机会。 腐败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和渠道获取私利,腐败给国家、社会、党和政府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容乐观,腐败不除,就难以立党,腐败不除,就更无法治理好国家。本文通过对腐败现象的特点、表现形式及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的探究,同时借鉴国际上清廉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反腐败措施,分析出我国克服腐败现象应有的环节,即要从廉洁文化教育、法律制度、法治制度、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民主制度和反腐败机构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并且严抓腐败,才能使得我国的腐败现象得到很好的治理。其中,文中提到,治理腐败的惩处过程中,要做到惩处行贿方与受贿方并重。同时对于腐败的治理,要从法制到法治,不仅仅强调法律制度的效力,更要加强依法治理的效力。 本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概述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同时阐述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腐败现象产生的危害。第三章,讲述了国际上典型国家和地区在遏制腐败上的可取措施。第四章分别从廉洁文化教育、法律制度、法治制度、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民主制度和反腐败机构体制这些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反腐败工作。
【关键词】:中国 反腐倡廉 改革 廉洁文化 法律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绪论6-11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6-7
  • 第二节 文献综述7-9
  • 第三节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9-10
  • 第四节 行文结构及研究方法10-11
  • 第二章 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危害11-20
  • 第一节 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11-15
  • 第二节 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特点15-17
  • 第三节 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17-20
  • 第三章 国际上典型国家和地区在遏制腐败上的可取措施20-34
  • 第一节 北美的美国20-22
  • 第二节 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芬兰22-24
  • 第三节 东南亚的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24-29
  • 第四节 积极借鉴国际上在打击腐败现象的相关经验29-34
  • 第四章 我国克服腐败现象的途径分析34-48
  • 第一节 廉洁文化教育是克服腐败现象的基础条件34-35
  • 第二节 法律严惩是克服腐败现象的强有力手段35-39
  • 第三节 健全法治是克服腐败现象的基本保证39-40
  • 第四节 监督是克服腐败现象的关键40-43
  • 第五节 民主制度建设是克服腐败现象的根本出路43-44
  • 第六节 反腐机构体制改革是克服腐败现象的重要形式44-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2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细良;樊娟;;“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独立法定刑的法理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陈柏新;;提高建设领域反腐倡廉成效的对策[J];建筑;2010年03期

3 柳武;反腐倡廉的意义、形势及对策──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反腐倡廉的基本思想[J];江汉论坛;2001年06期

4 过勇;;完善中国反腐败体制和机制的几点建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04期

5 刘雪梅;刘崇锦;;国内反腐廉政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6期

6 段龙飞;任建明;;关于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腐败教育战略[J];理论探索;2008年04期

7 任建明;;我国未来反腐败制度改革的关键:反腐败机构与体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0年01期

8 管淮;;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倡廉制度和法规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02期

9 肖芸;;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深化思路[J];领导科学;2010年17期

10 万芳芳;论江泽民反腐倡廉思想的理论特色[J];南昌高专学报;200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克服当前中国腐败现象的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10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a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