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05:02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方的宪政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康有为在民族危机关头,为救亡图存,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与之比附,表达了他的宪政思想。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康有为的宪政思想尚显粗糙,但在政治思想启蒙方面却功不可没。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本文首先探讨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历史沿革从而探讨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历程,之后从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演变入手对于康有为宪政思想进行提炼总结。之后探讨康有为的宪政思想对于四中全会以来,我党提出的依宪执政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本文重申了核心观点,对康有为复杂的一生做了总体的评价,对其宪政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并对如何建设中国的宪政之路进行了思考:康有为一代人的摸索证明宪政的工具化利用既不可能为中国带来宪政,也不可能实现致富致强的目标,于是我们只能选择静下心来,慢慢地播种宪政文化的种子,也许这不失为一条出路。
【关键词】:康有为 民权观 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 虚君共和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09.2;D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3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11-12
- 五、研究方法12
- 六、研究创新点12-13
- 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宪政思想的历史沿革13-17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宪”概念13-14
- 第二节 近现代改良派对宪政思想的探索14-17
- 一、三权分立的雏形14
- 二、民权概念的提出14-15
- 三、首倡议院15
- 四、形成“君民共主”的主张15-17
- 第二章 康有为宪政思想之历史渊源17-27
- 第一节 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7-18
- 第二节 康有为宪政思想得以形成的个体原因18-20
- 一、通晓经史18-19
- 二、西方思想的影响19-20
- 第三节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理论来源20-27
- 一、民权观20-23
- 二、历史进化论23-25
- 三、易变观25-27
- 第三章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27-38
- 第一节 君主立宪思想27-31
- 一、对专制批判思想的形成27
- 二、康有为进言倡导三权分立思想27-28
- 三、君主立宪模式的初步形成28-31
- 第二节 保皇党与革命党的论战31-38
- 一、虚君以共和31-32
- 二、巩固中央集权,反对各省独立32-33
- 三、国权重于人权的主张33-34
- 四、《大同书》的宪政思想体系34-38
- 第四章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历史评价及现今意义38-45
- 第一节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理论核心——民权观38-40
- 第二节 积极意义40-42
- 一、戊戌变法的主导思想40-41
- 二、拉开中国宪政运动的序幕41-42
- 三、为变易史观跨越到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42
- 第三节 历史局限性42-43
- 一、对宪政本质理解的偏差42-43
- 二、脱离中国现实国情43
- 第四节 康有为宪政思想对当下中国宪政的借鉴意义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8-49
- 致谢49-50
- 附件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克威;;简述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渊源[J];兰台世界;2013年S2期
2 杨仪;;康有为宪政思想特点简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3 吴爱萍;;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俞荣根,徐燕斌;追寻中国宪政的童年[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5 罗怡明;康有为保皇思想探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候宜杰;应为康梁和立宪派正名[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2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