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本文关键词: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全社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为培育寻求突破口和创新点成为当务之急。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体育领域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体育人优秀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体育行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本研究将以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通过研究二者来源、内涵的异同,找出二者的结合点和紧密联系,从而找到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实践中培育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普适性的价值观,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领域的行业价值观,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需要后者来体现,后者离不开前者的指导。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通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来实现,二者是互融互动互促的关系。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和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处处表现出符合体育行业价值观即中华体育精神的行为,才不会流于形式,只停留在宣传口号的层面。反之,中华体育精神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得到正确的弘扬。调查表明,体育院校大学生在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方面存在基本概念不够了解、二者关系认识不全面、相互作用不确定等问题,并且现有宣传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并不能满足体育院校大学生的需求,为通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来有效培育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即结合中华体育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思政课、体育专项课课堂工作,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建立关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从多角度、多主体入手,将这项长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体育院校 中华体育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2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2 研究综述12-17
- 2.1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综述12-14
- 2.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14-15
- 2.3 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15-1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7-19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19
- 3.2.1 文献资料法17
- 3.2.2 问卷调查法17-19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9-39
- 4.1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19-29
- 4.1.1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9-24
- 4.1.1.1 中华体育精神内涵解析19-22
- 4.1.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22-24
-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体育精神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4-26
- 4.1.2.1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25
- 4.1.2.2 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25-26
- 4.1.3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基本环节26-29
- 4.1.3.1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动互促的关系26-27
- 4.1.3.2 通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知、信、行三大环节27-29
- 4.2 体育院校大学生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29-37
- 4.2.1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知情况29-30
- 4.2.2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30-31
- 4.2.3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性的认知情况31-33
- 4.2.4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关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的认同情况33-34
- 4.2.5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的情况34-35
- 4.2.6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对宣传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途径有效性的认知情况35-37
- 4.3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37-39
- 4.3.1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37
- 4.3.2 解决问题的对策37-39
- 5 结论与建议39-44
- 5.1 结论39-40
-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体育精神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9
- 5.1.2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融互动互促的关系39-40
- 5.1.3 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足40
- 5.2 建议40-44
- 5.2.1 全面推进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思政课堂工作40-41
- 5.2.2 推进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体育专项课堂工作41
- 5.2.3 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41-42
- 5.2.4 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42-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47-50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连慧;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3 彭先奎;体育科学概念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体育科学概念涵义的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5 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6 冯大志,宋久存;浅谈体育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8 林新利;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宋盛林,杨明远,杜忠杰;高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10 张尚晏,王建军;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方春妮;体育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4 高颖博;论我国数字化体育的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雷_g;浙江景宁畲族传统体育开发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寒冰;地方体育立法后评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登峰;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上海市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许雨龙;关于环沈阳经济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与传承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9 韩磊;欧盟法视野下体育领域的国家援助问题[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唐文月;体育赛事节目的可版权性[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4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