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语境下的“城中村”社区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00:06
本文关键词:善治语境下的“城中村”社区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指明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前进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国家治理强调多主体、多渠道及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提出为我们治理“城中村”社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治理和善治理论将为解决目前“城中村”社区发展困境提供高效、务实的解决路径。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导致“城中村”社区快速形成。“城中村”社区被扩张的城市包围其中,“农改居”后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拦路虎”。如何合理规划、改造与建设“城中村”社区,让“城中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其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顺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使“城中村”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让“村民”真正成为“居民”,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这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将进一步拓展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在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已成为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硬件改造”的“城中村”社区,这种社区硬件上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但软件方面的改造却严重滞后,一些传统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没有理顺、社区管理矛盾重重、村民的市民化程度低下、村民社区治理参与意识不够等,这些因素相对稳定和持续,需要一个较长的改变过程。因此,研究如何破解这些制约“城中村”社区改造的“软件”难题,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推动城市化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这样的逻辑行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创新之处、研究重点及难点。 第二部分“城中村”社区治理内涵及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分析了社区、“城中村”社区、社区治理的概念,确定本文研究对象内涵及外延。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治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进行简要梳理。 第三部分现行“城中村”社区治理问题透视。该部分主要分析了目前阶段“城中村”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率低、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非营利组织发育迟缓等方面,同时分析了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第四部分善治语境下“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该部分主要探讨了“城中村”治理模式选择与建构指导原则,进而运用善治理论探讨了如何实现社区治理“善治”的四个途径: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明确政府角色定位,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构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看,通过社区居民之间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化与整合,积极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参与意识,促进居民合作和社区和谐;从社区组织的角度看,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性组织,通过协调居民委员会、社会组织、社区单位等社区组织的利益关系,促使各治理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从社区治理法治保障来看,积极完善社区治理的政策和法律,使社区治理有法可依。 第五部分善治语境下“城中村”社区治理对我国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该部分主要分析了“城中村”社区有效治理对于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协商民主、公民现代政治文化观念的培育和基层政权建设四个方面的影响。 “城中村”社区治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在善治理念的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努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政府治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理,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积极促进社区自治组织发展,提高广大“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积极探讨“城中村”治理的有效方式,努力创建生态良好、稳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安全、文明、舒适的和谐社区。
【关键词】:善治 城中村社区 治理 政治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69.3;D42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7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 选题缘由12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 国外研究综述13-14
- 2. 国内研究综述14-15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15-16
- 1. 研究思路15
- 2. 研究方法15-16
- 3. 创新之处16
- (四) 研究重点、难点16-17
- 一、 “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17-24
- (一) 主要概念简析17-20
- 1. 社区17-18
- 2. “城中村”社区18-19
- 3. 社区治理19-20
- (二) 理论基础20-24
- 1. 治理、善治理论20-22
- 2. 公民社会理论22
- 3. 社会资本理论22-24
- 二、 “城中村”社区治理的问题透视24-27
- (一) 社区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率低24-25
- (二) 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25
- (三) 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25-26
- (四) 非营利组织发育迟缓26-27
- 三、 善治语境下“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27-33
- (一) “城中村”社区治理模式选择与构建的指导原则27-28
- 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27
- 2. 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原则27-28
- 3. 以民为本、服务优先原则28
- 4. 实行民主、依法管理原则28
- (二) 善治语境下“城中村”社区治理实现路径28-33
- 1. 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28-30
- 2. 培养居民社区治理参与意识,促进居民合作、社区和谐30-31
- 3. 发展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合作31-32
- 4. 完善社区治理的政策和法律,使社区治理有法可依32-33
- 四、 “城中村”社区治理对于我国基层政治发展的影响33-35
- (一) “城中村”社区治理拓展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途径33
- (二) “城中村”社区治理开辟了基层协商民主新领域33-34
- (三) “城中村”社区治理培育了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新观念34
- (四) “城中村”社区治理推动了基层政权建设新发展34-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8
- 附录38-40
- 后记40-4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伯特·贝涅威克,朱迪·豪威尔,伊伦娜·堂,王艳;社区自治:村委会与居委会的初步比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高灵芝,胡旭昌;城市边缘地带“村改居”后的“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济南市的调查[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3 周少青;;论城市社区治理法律框架的法域定位[J];法学家;2008年05期
4 陈俊星;;多中心治理视角中的农村非营利组织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8期
6 何海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王建军,曾巧;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8 盛义龙;尹利民;;共治性社区:农村社区的构建及其走向——“L村”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3期
9 李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沈阳干部学刊;2004年06期
10 陈柳钦;;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探讨[J];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善治语境下的“城中村”社区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6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