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权利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稳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1:01
本文关键词:公民权利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稳定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的和挑战,社会不稳定就是其中比较严峻的挑战,,可以说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现实课题。然而,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重任的各级地方政府却往往无视社会不稳的根源,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法实行高压式的“维稳”,其结果往往是扬汤止沸,甚至火上加油。这种“治标”而不“治本”的“权力维稳”不但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严重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其实,所谓社会不稳定最主要的根源就在于公民权利受损害,也就是说,只有从维护公民权利这一角度出发,才能走出多年来“维而不稳”的困局;也只有使宪法赋予的各项公民权利得到真正落实,才能在“法治”(而不是在“人治”)的轨道上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可以说深刻认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内在关系,并通过“五大文明建设”有效地落实公民权利就是全部“维稳”问题的核心。 因此,本文从公民权利这一点切入,首先指出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与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进而分析公民权利的内涵和权利体系的价值构成;强调保护公民权利是社会稳定的内在关系。其次,在阐明社会稳定是保护公民权利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社会稳定的内涵及与公民权利、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对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探索两大块展开。再次,通过现实的观照对中国社会不稳定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经济根源、体制原因、社会管理原因、思想文化因素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随后,尝试性地提出如何在“维权”中“创稳”的对策,认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构建现代民主法治制度体系是“创稳”的制度前提;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加强官员的文化建设和观念更新是创稳的思想基础。最后,根据中央“十八大”精神对未来做出展望,指出只有让人民更好地享有改革红利,才能让每一个人实现他的“中国梦”!因此,创稳要以改革发展为前提,改革发展要以保障权利为根本,政府要有善治之为,公民才能有梦可做。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
【关键词】:公民 权利 改革 社会稳定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1.5;D63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18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5
- 1.2.1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11-14
- 1.2.2 国外学术研究状况14-15
-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框架15-16
- 1.4 研究方法、特色与不足16-18
- 第2章 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与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18-29
- 2.1 权利的内涵和权利体系的价值构成18-22
- 2.1.1 权利的基本内涵及与人权的关系18-20
- 2.1.2 权利体系的价值构成20-22
- 2.2 社会主义公民权利思想的重要来源22-25
- 2.2.1 西方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公民权利思想22-23
- 2.2.2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23-24
- 2.2.3 对中西古代权利思想的借鉴与超越24-25
- 2.3 保护公民权利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25-29
- 2.3.1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25-26
- 2.3.2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26-27
- 2.3.3 落实公民权利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27-29
- 第3章 保护公民权利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29-36
- 3.1 公民权利的内涵及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关系29-31
- 3.1.1 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内涵29-30
- 3.1.2 公民权利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关系30-31
- 3.2 社会主义对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探索31-36
- 3.2.1 社会主义中国对公民权利的制度法律建设31-33
- 3.2.2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33-34
- 3.2.3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权利受损与中国社会稳定的新挑战34-36
- 第4章 公民权利受损与中国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分析36-50
- 4.1 维稳之困的经济因素36-39
- 4.1.1 改革发展中重经济与“轻”民生的倾向36-37
- 4.1.2 经济发展中对公平正义的忽视37
- 4.1.3 多种利益主体围绕稀缺性资源的“博弈”37-39
- 4.1.4 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公民权益的冲突39
- 4.2 维稳之困的体制因素39-44
- 4.2.1 政治体制转型中新旧矛盾的交织40-41
- 4.2.2 政治体制转型中权力与权利的“博弈”41-43
- 4.2.3 人治模式下的刚性维稳呈现“塔西陀困境”43-44
- 4.3 维稳之困的社会管理原因44-47
- 4.3.1 市民社会和全职政府的“博弈”44-45
- 4.3.2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影响45-46
- 4.3.3 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与冲突排解渠道的不畅46-47
- 4.4 维稳之困的思想文化因素47-50
- 4.4.1 官员民主法治理念的缺失47-48
- 4.4.2 官员维稳胜于维权观念的误区48-50
- 第5章 在“维权”中实现“创稳”50-67
- 5.1 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创稳”的物质基础50-52
- 5.1.1 改善民生夯实社会稳定的根本底线50-51
- 5.1.2 营造公平的环境宽容的氛围培育公民权利意识51-52
- 5.2 构建现代民主法治制度体系提供“创稳”的制度前提52-57
- 5.2.1 回归权利本位推进政府的良序善治53-55
- 5.2.2 加强法治建设落实法律保障的权利55-57
- 5.2.3 发展律师参与扩大“非诉讼”的维权渠道57
- 5.3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作为社会稳定的“减震器”57-63
- 5.3.1 建立弹性的社会安全阀机制58-60
- 5.3.2 健全和完善公民权利的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60-61
- 5.3.3 建立社会矛盾预警和预控机制61-62
- 5.3.4 生态文明建设中重点考量公民权利的保护工作62-63
- 5.4 加强官员的思想文化建设优化“创稳”的软环境63-67
- 5.4.1 改变官本位观念回归党的群众路线63-65
- 5.4.2 加强学习提升执政素养65-66
- 5.4.3 培养理性运用新媒体处理社会危机事件的能力66-67
-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兵喜;;从近代民权向当代人权的接转:观念重构与制度更新[J];法学杂志;2011年07期
2 何跃军;;维稳的现实考察与法治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赵世义,刘连泰,刘义;现行宪法文本的缺失言说[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4 葛洪义;法律·权利·权利本位——新时期法学视角的转换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5 卓泽渊,石泰峰;社会协调发展与法的价值观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560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6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