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社会活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2:09

  本文关键词:社会活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核活力 外显活力 个人自主性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摘要】:“社会活力”问题是当前学术界颇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前沿课题。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本文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必要的基础。但是,因为“社会活力”问题在学术界引起的关注比较晚,讨论的时间比较短,积累的成果比较少,对其研究存在表面性和片面性等诸多问题,可以说,“社会活力”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对“社会活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必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从系统的整体性视角入手,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结合系统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将社会这个巨系统一层层剥离开来,探寻其内核。进而结合系统的相关性,阐明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无限能量以及能量有序释放的可能性,论述社会系统内核活力释放的表现形式。同时,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在对马克思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作深入理解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逻辑上的推论和整体性的概括,得出形而上的哲学抽象,论证了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有机结合形成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拓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挖掘出现实社会有机体革新的巨大空间和多种可能性。 本文认为,所谓社会活力,是深藏于社会肌体内部恒在的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增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肌体生存与演化的内驱动力。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是一个巨系统,是有机整体。任何肌体的生成、存在、发展、消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是在内部求生力的驱动下,肌体主动吸取外界供给的能量,与生存耗尽的能量发生转换,使自己顺利生成、存在与发展。社会也是一样,作为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内部原生力驱动下,形成、存在与发展。这种内部原生力一直稳定蕴藏于社会内部深层,只是在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它的动力速度不同,外在表现强弱不等。 社会系统的运转是社会活力驱动的结果。社会活力在撬动社会庞大机体时,其力量释放开来,分散到社会机体各个部位,同时自身获得增强,形成一个动态的力的系统。本文为了论述方便,把这个力的系统分成“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和“延伸维度社会活力” “内核维度社会活力”是蕴藏在社会内部深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驱动力,也叫“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它是本质层面实质性的社会活力;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发散到社会肌体外层各部位形成“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又称“社会系统外显活力”,它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现象层面的社会活力;内核维度社会活力的自我更新、自我增强的潜能称为“延伸维度社会活力”,它是人类本质力量在劳动中不断增强的潜质,是人类固有的可以通过获得性性状遗传在代际关系中不断进化的潜质。如果说外显维度社会活力是从社会系统静态视角发现的社会系统内核活力释放的外在表现,那么,延伸维度社会活力则是从社会系统动态视角发现的社会系统内核活力释放带来的自身增强。 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及延伸维度社会活力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首先,内核维度社会活力一旦释放,便分散到社会肌体各部位,转化成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外显维度社会活力表现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表现为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政治活力,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力量,表现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精神状态,表现为社会整体存在状态的高度活跃。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政治活力等社会活力表现形式,充当着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最终落脚载体;人的创造性实践则作为中间环节,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释放的必由路径,又是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政治活力的直接来源。 其次,内核维度社会活力释放的同时,社会肌体吸入外界新能量,与生存耗散的能量发生转换,肌体内驱动力获得增强,形成延伸维度社会活力。延伸维度社会活力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无限延伸的结果,同时又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得以延续与增强的载体。内核维度社会活力一方面具有其存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延展性。它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自然释放,并随着人的实践与交往不断增强。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就在于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在源源不断释放的过程中不仅带动了人类社会的无限发展,而且不断壮大了自己的生机、加强了自己的生命力。所以,内核维度社会活力无限巨大,它撬动社会运转,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唯此,它才称得上社会这一巨系统自运转的动力源泉。 社会这个巨系统主要由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子系统(或称为要素)构成,经济、文化、政治又分别由更小的子系统(或称为要素)构成,一层层剥离开来,社会每个子系统都落脚到最小的系统——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活力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力量,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有机统一构成的社会发展原生力量。 马克思曾经着眼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研究”的片面性上,提出过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本质”成因的伟大发现。从马克思整体思想上看,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共性本质的存在,甚至非常肯定“生物意义上人”的存在。如:“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等等。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本文将“人的需要”概括为“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两个层次,“享受需要”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两个方面,交往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和发展需要都属于“精神享受”方面的需要。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烈。 人各个层次的需要都源于人追求幸福的潜意识。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幸福已经明显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即使在传统社会,幸福也是人们的向往,是人们的追求,只是传统社会人们实现幸福的几率较小,所以人们追求幸福的本质表现不明朗。在中华人们共和国的历史上,人们感恩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曾经以“他为人民谋幸福”对毛泽东予以歌颂,这说明“幸福”是人的本能需要、天然追求,毛泽东之所以像“人民大救星”般伟大,只是因为“他为人民谋幸福”。可见,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追求幸福。 马克思“自由自觉的活动”中隐含着“追求幸福”的目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是一种活动,而且是“自觉”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是有追求的活动,是追求幸福的活动。可见,“自由自觉的活动”关涉于“追求幸福”,二者之间具有语义的相同性。“追求幸福”包含着“自由自觉的活动”,“追求”本是一种“活动”,幸福的获得离不开“自觉活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不枯竭的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在“追求幸福”之中。追求“幸福”的过程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努力劳动的过程。人对美好生活向往、对幸福的追求与人相对无限的潜在价值有机结合,构成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力量,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深刻根源与原动力。它给予社会存在与发展无穷无尽的力量。 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人的价值相对无限。人在追求幸福中实现价值,在实现价值中达到幸福。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把社会有机体比作一部汽车、一艘轮船、一架飞机,那么,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就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动机,它的动力速度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程度,取决于个人自主性的实现与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同时,它的动力速度又直接影响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影响社会经济活力、文化活力、政治活力的高涨。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释放撬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能动性,它一旦被充分释放,则必然表现为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然体现在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的活动中,表现为全社会的经济活力、文化活力、政治活力的高度活跃和不断增强,形成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其实质是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外在显现。如果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完全被抑制,那么一切社会现象就会失去生机,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社会形态出现倒退乃至整个社会肌体趋向衰亡。所以,释放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 表面看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质上,社会基本规律形成于人对幸福的追求。人对幸福的追求带动了生产力,变革了生产关系,完善了社会制度,成就了社会前进的整体趋势,形成了社会基本规律。 人追求幸福的条件是个人自主性的实现。尊重规律与尊重个人自主性具有天然一致性,合理的制度机制既尊重规律,又尊重个人自主性,实质上则是尊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是顺应规律的过程,是个人自主选择的过程,是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是释放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过程。 人是目的,制度是手段。一方面,政治制度、国家机器对于社会存在与发展必不可少。没有国家机器、制度机制的制约,社会就是一盘散沙,人们的生存就无保障;另一方面,制度的保守、僵化会抑制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释放。合理的制度约束主体行为,促进主体发展,强化主体法治观念,培养主体理性行为习惯,内化主体理性精神;合理的制度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保障平等与自由,维护主体个人自主性,促进主体在追求幸福中实现自我价值,调动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营造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得以体现的环境。 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环境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民族的、相对的、适合的,是与社会历史状况相匹配的,是由合理的制度机制规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通过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确立了比较合理的社会制度机制,释放了长期受到抑制的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更好地维护平等、自由、民主的人文环境,使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得以自然释放。
【关键词】:内核活力 外显活力 个人自主性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1;B038
【目录】:
  • 目录4-7
  • Contents7-10
  • 中文摘要10-15
  • Abstract15-22
  • 导言22-36
  • 一、文献综述及选题意义22-34
  • (一) 研究现状22-28
  • (二) 选题缘起28-31
  • (三) 选题意义31-34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34-36
  • (一) 文献法34
  • (二) 分析与综合法34
  • (三) 历史与逻辑方法34-36
  • 第一章 “社会活力”概念界定及其思想史考察36-57
  • 第一节 “社会活力”概念界定36-39
  • 一、“活力”的涵义36-37
  • 二、“社会活力”的哲学理解37-39
  • 第二节 “社会活力”的思想史考察39-57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活力”渊源39-41
  • 二、西方文化中的社会活力思想41-45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活力”思想45-57
  • 第二章 社会活力研究的视角基础—— 唯物史观社会系统理论57-67
  • 第一节 社会的系统性定位57-58
  • 第二节 对社会系统结构的解剖58-67
  • 一、经济系统59-61
  • 二、文化系统61-63
  • 三、政治系统63-64
  • 四、人在社会系统中的核心地位64-67
  • 第三章 内核维度的社会活力67-116
  • 第一节 人的本质67-92
  • 一、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简要回顾68-76
  • 二、唯物史观人性论思想的梳理76-81
  • 三、人的本质的逻辑规定81-92
  • 第二节 人的价值92-99
  • 一、人的潜在价值93-96
  • 二、人的价值实现特点96-99
  • 第三节 非理性因素对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印证99-111
  • 一、非理性因素的客观性99-103
  • 二、非理性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03-107
  • 三、非理性因素存在于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之中107-111
  • 第四节 内核维度的社会活力与社会发展111-116
  • 一、内核维度社会活力的实质111-112
  • 二、社会发展112-116
  • 第四章 外显维度的社会活力116-134
  • 第一节 实践117-130
  • 一、能动创造性118-123
  • 二、自由自觉性123-125
  • 三、主体为我性125-128
  • 四、社会历史性128-130
  • 第二节 社会活力的表现形式130-134
  • 一、经济活力130-131
  • 二、文化活力131-132
  • 三、政治活力132-134
  • 第五章 延伸维度的社会活力——人的发展134-159
  • 第一节 个体维度人的发展134-146
  • 一、关于人的个体发展的几种理论134-138
  • 二、人的发展——最高境界的幸福138-143
  • 三、人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体现143-146
  • 第二节 “类”维度人的发展146-159
  • 一、劳动带动人的发展147-149
  • 二、“劳动创造了人”的提出149-155
  • 三、“劳动创造了人”的本意155-159
  • 第六章 社会系统内核活力释放条件——个人自主性实现159-198
  • 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与“个人自主性”哲学内涵160-177
  • 一、人的社会主体性160-163
  • 二、“个人自主性”概念的历史梳理163-165
  • 三、“个人自主性”在唯物史观中的含义165-175
  • 四、“个人自主性”在现代语境中的内涵175-177
  • 第二节 个人自主性与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一致性177-181
  •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内容、形成与发展177-178
  • 二、个人自主性与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一致性178-181
  • 第三节 个人自主性实现的内在根据181-184
  • 一、个人自主性实现的可能性182
  • 二、个人自主性实现的必要性182-184
  • 第四节 个人自主性实现的条件184-198
  • 一、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知184-187
  • 二、制度保障187-198
  • 结语198-201
  • 参考文献201-211
  • 致谢211-21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213-21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倬;评弗罗姆的自由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赵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人的需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肖群忠;;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J];齐鲁学刊;2007年03期

4 廖小琴;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人的现代发展[J];求索;2004年03期

5 俞吾金;当代哲学关于人的问题的新思考[J];人文杂志;2002年01期

6 徐钦智;激发社会活力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7 黎玉琴;论社会活力与人的自由[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庞景君;社会转型的动力和标志[J];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04期

9 张桂岳;;试论理性思维的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3期

10 姚介厚;;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对希腊城邦文明的理论总结[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2 董慧;社会活力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温皓;论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4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74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9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