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渊源问题的再认识
本文选题:中国历史地理学 + 中国古代地理学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摘要】:传统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渊源于古代沿革地理。本文通过对古代地理学体系概念、学科关系及其著述特点的考察分析 ,认为中国古代地理学自形成以来便存在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系统 ,并逐步孕育形成了古代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是现今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其中 ,古代历史人文地理与现代历史人文地理 ,古代历史自然地理与现代历史自然地理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
[Abstract]:Tradition holds that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historical geograph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ancient geography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riting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two systems of human geography and natural geography in ancient China since they were formed. And gradually gesta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human geography and historical natural geography.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the origi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Among them, ancient historical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modern historical humanistic geography, ancient historical natural geography and modern historical natural geography have direct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史念海;论班固以后迄于魏晋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04期
2 李健超;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毅;;风水学与新世纪的居住建筑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季中淳;中国冰缘区湿地及其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3 傅荣贤;;简帛文献与我国早期图书和图书馆的基本面貌[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4 王宗昱;官方目录学中的道书[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5 辛平;补正史艺文志揭示文献的方法[J];图书与情报;2004年04期
6 喻沧;先秦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6年03期
7 喻沧;隋、唐、五代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7年04期
8 牛汝辰,林宗坚;明末清初我国测绘科技的人文社会背景分析——传教士与中国测绘科技的发展[J];测绘科学;2001年01期
9 牛汝辰;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10 牛汝辰;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克明;;中国图学名词的分类及科学价值[A];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6)——第六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徐建春;;徐霞客游浙日记探析[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3 毛曦;;司马迁的地理学成就——读《司马迁与中国地理》[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白欣;西学传入之初的中日测量术[D];西北大学;2006年
4 彭巧红;中越历代疆界变迁与中法越南勘界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7 郑俊晖;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玲;《唐会要》科技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雷;“学”与“术”:姚孟起的书法理论与创作[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杜洋;山地住区规划中相关风水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淑兰;浙江省自然物候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祥妹;产业带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曹新向;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席小慧;全新世大暖期辽西与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演变及人地关系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段莹;宋代目录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吴震;澳门土生葡人汉学家玛吉士与《新释地理备考》[D];暨南大学;2006年
10 于超群;济南市近现代(1904~2006)城市水系景观变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2期
2 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1期
3 ;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J];地理学报;1991年02期
4 史念海;历史城市地理与历史区域地理的可喜收获——读《北京历史地图集》[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01期
5 冯岁平;;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部独具特色的宏作——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毛双民;;200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1期
7 马正林;史念海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出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至五辑总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02期
9 王双怀;;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J];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03期
10 谢n\;;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新写法——阿兰·贝克新著《跨越地理学与历史学的鸿沟》述评[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日庆;;漳台五缘关系渊源初探[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卢建一;;福州船政文化的渊源与发展[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3 郭建忠;林国平;;马祖民间信仰的渊源与特点[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君尧;;船政文化产生与福建海洋文化渊源[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5 朱富华;;中医药诊疗变态反应病的渊源发展[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邓子美;;学术史的尝试之作——论朱熹《伊洛渊源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7 ;前人有关“延平四贤”和闽学渊源的题咏[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柯远扬;;朱熹闽学学术思想的渊源[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蔡清泉;;蔡氏渊源初探[A];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林胜利;;泉台南音渊源浅探[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余传诗;构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完备的基础文献库[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世界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葛剑雄(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N];解放日报;2002年
4 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N];光明日报;2000年
6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供稿;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辛德勇;顾颉刚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蓝旭;《台湾文献汇刊》印证两岸渊源[N];福建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单憬岗 实习生 吴维杨;我们与海南的渊源很深[N];海南日报;2009年
10 何先龙;水东宋氏土司与贵州的渊源[N];贵州政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由明言;邪教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金前文;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裴国清;《内经》气功“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冯文林;《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渊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付琼;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复旦大学;2004年
7 程美华;孙原湘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德福;《庄子》散文“三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力楠;东北地区公元2-6世纪墓葬壁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志平;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保华;中国人物画“传神”的历史渊源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崔敏;留守与突破:缪斯之魂的艰难求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储晓军;魏晋游仙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沈宏芬;叶公超诗学思想及其渊源[D];中南大学;2008年
5 王雅荣;“猴s兦栏尽惫适碌脑戳骷把荼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柴永昌;韩非子“术论”及其渊源考辨[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肖国华;梁实秋文学批评与转换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小燕;邓小平不结盟思想探析[D];郑州大学;2007年
9 刘云飞;蔡元培教育思想探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秋艳;龚贤积墨画风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4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9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