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河的兴衰与再发展机遇
[Abstract]:The Grand Canal once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promoted the relationship and exchang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along the canal. Huitong River is an important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overall revival of the Grand Canal.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Huitong River, combined with its position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itong River.
【作者单位】:
【基金】: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20030100)。
【分类号】:K92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2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3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4 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清;;基于生态设计的外来入侵植物与城市可持续景观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蔡晴;姚峯;;遗产地群的观念和方法及对我国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孙旭芳;沈山;安宇;;京杭大运河苏鲁区段旅游协作联盟构建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4 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郑忠明;谢启姣;;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5 周文生;王敬国;毛锋;江慧;;空间信息技术在大运河保护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10年03期
6 刘小方;;我国世界遗产申报“次序性”问题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7期
7 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年09期
8 朱强,李迪华,方琬丽;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模式——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年09期
9 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J];城市规划;2010年09期
10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彭文洁;;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锋;周文生;李强;黄健熙;;空间信息技术在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葛小凤;;浅谈城市化背后引发的问题[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朱强;;遗产廊道规划的理论框架——以工业遗产廊道为例[A];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6 贾丽奇;;美国国家风景小径的管理体系初探——以阿巴拉契亚风景小径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伟;谢晓欢;;自下而上的历史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机制构建探讨[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张松;缪洁;;文化线路保护的区域性策略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陆严冰;;长城微型城堡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以鹞子峪历史文化村落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艾勇军;易晓峰;;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理念与方法——以《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春菊;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3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4 张哲;面向竞争的规制[D];东南大学;2006年
5 王宏伟;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北京大学;2007年
8 刘纯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尹发能;江汉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与流域生态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晓东;汉唐漕运与军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珊珊;红军长征湖南段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3 李昌浩;绿色通道(Greenway)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奚雪松;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张祖群;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D];西北大学;2005年
7 潘宏图;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王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杨倩;京杭运河文化线路徐州城区段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之城市设计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邱月;楼观地区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澄生;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年03期
2 王庆,陈吉余;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4期
3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4 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5 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6 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7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8 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李发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区域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9 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J];地理科学;1999年05期
10 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兴大;;大运河中段重镇——济宁[J];水利天地;1988年05期
2 沈兴大;;为皇家烧砖的古窑地—临清[J];水利天地;1988年04期
3 嵇果煌;漕运春秋(下)[J];交通与运输;1998年02期
4 单霁翔;;运河城市的集体梦想 中华民族的共同希望——全面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J];中国名城;2008年S1期
5 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概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王元;艾冬梅;;从中国大运河历史看大运河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J];中国名城;2010年09期
7 王燕文;;弘扬运河文化精神 续写运河名城华章[J];中国名城;2008年S1期
8 蔡晓伟;镇江 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奇景[J];风景名胜;2005年02期
9 王志华;;徐州:运河城市的和谐发展[J];中国名城;2008年S1期
10 李常生;;我心中理想的大运河[J];中国名城;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tephen;陈泽成;;人类遗产再利用的本质与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冯骥才;;担当起文化救灾的责任——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3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强;袁剑华;;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大伟;李妍;;中国山水哲学与园林遗产保护[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7 周宝国;;让世界遗产世代传承[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龚坚;;从国家与地方看民间文化遗产化的实践[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何依;孔惟洁;;基于“部分经营权转移”的遗产保护与控制研究——以慈城古县城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谢凝高;;西部大开发中的遗产保护[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雪梅;大运河遗产小道的启示[N];人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刘苏 实习生 李芳;徐州出台规划保护大运河遗产[N];徐州日报;2010年
3 记者 丁辉;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N];嘉兴日报;2009年
4 奚雪松;大运河基础科研取得新进展[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张晨;运河遗产不应变成楼市卖点[N];新华日报;2008年
6 特约通讯员 李涛;山东启动大运河(山东段)申遗与保护规划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9年
7 通讯员 王战胜;大运河济宁段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入实施阶段[N];济宁日报;2010年
8 甘宁 少禾;路在脚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冀文;河北省廊坊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实施阶段[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尹占群;大运河苏州段遗产保护的难点及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北京大学;2007年
4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政伟;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马,
本文编号:2474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7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