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Most of the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e pre-Qin period we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primitive settlements, among whic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were better,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the capitals and important economic cities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owever, in the layout,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unified empire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due to the excavation of canal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ties, the cit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lourished, which was the most developed city in the early feudal society of our country. 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due to the long war, the famous capital and important cities 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Qin and Han dynasties destroyed and declin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resurgence of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ecause there is no great chang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ts layout and prosperity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the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eteriorated and was in a state of war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scale and effect of the city were far less than those of the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s political center and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moved east to the eastern plain, especially the excavation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nd important citi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front line of the Grand Canal. The scale and economic impact of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no longer as good as tha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分类号】:K92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樊云仙;商代甲骨文与古西亚粘板书比较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3 李景寿;“入中”与宋代西北市场关系简论[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春燕;;宋代三峡水运初探[J];沧桑;2007年06期
5 李良品,谭清宣;论古代三峡水上交通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余春燕;;宋代三峡水运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7 牛达生;西夏学研究中藏学研究成果的应用[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8 陆希刚;;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
9 杜瑜;古代东西方“水城”——苏州与威尼斯比较研究[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10 杨蕤;;论西夏的基层组织与社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向前;;谅祚改制考论[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崔红芬;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D];兰州大学;2006年
5 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庞小霞;商周时期邢都邢国邢地综合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7 杨远;夏商周青铜容器的装饰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诸英;明清时期皖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志弘;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D];苏州大学;2001年
2 张之佐;北宋王朝治理西北边疆政治思想考述[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韩敏;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赵炳林;宋代蕃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敏捷;宋代江南市镇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范州成;从殷墟卜辞看血缘祖先崇拜的由来[D];苏州大学;2005年
9 常新枝;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孔辉;试论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涛;;一位历史地理学家的生命印记[J];科技导报;2011年18期
2 李建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河”的别解[J];华夏文化;2010年03期
3 包莉筠;;生活符号化的黄河流域彩陶艺术[J];艺术.生活;2007年03期
4 那木吉里;;远古文明的历史传承——评学术著作《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5 张多勇;张勃;张耀宗;张建香;刘艳艳;;鄂尔多斯盆地旧石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6 吴丹丹;;隋唐大运河(外一篇)[J];牡丹;2011年09期
7 李斌;;庆祝建党90周年沿黄河九省(区)举办老年书画联展[J];金秋;2011年15期
8 唐丽丽;;历史时期安徽境内方言分区[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张至军;;中国古代尚左尚右的历史及其原因[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10 李婧;;江苏窑湾古镇:大运河畔的聚落遗产[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洪浪;;黄河流域的风沙问题与中国北方生态建设[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刘万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3 李玉洁;;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喻权刚;郑新民;马安利;穆胜国;董亚维;;“3S”集成技术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5 王清连;张金宝;鲁玉贞;胡根海;李成奇;张志勇;付远志;;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百棉1号[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会肖;蔡燕;;黄河流域干湿状况变化特征[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童国庆;孙丽娟;;澳洲水权状况对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启迪[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8 杨爱民;王浩;周祖昊;严登华;;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吉峰;刘萍;范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杨特群;饶素秋;陈冬伶;;1951年以来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k,
本文编号:2479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7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