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蜀道记述的历史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20:06
宋代地理总志的编纂蔚为大观,有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和南宋《舆地纪胜》及《方舆胜览》共五部。传统意义上的蜀道主要指由关中平原翻越秦岭、经过汉中盆地再穿越大巴山通往成都平原的道路,主干道有“北四南三”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及荔枝道,主要覆盖了宋代行政区划下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及夔州路等。在五大地理总志中,保存了大量蜀道路线所属府州县的山川、动植物、名胜古迹及碑记等珍贵的史料。通过汇总制成对比表格发现,五部总志的记述可从体例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论述,体例上,五部都记述了各个府州的建置沿革,除《胜览》之外,其他四部还对府州下的领县建置沿革进行了单独记述;五部中只有《寰宇记》、《九域志》及《胜览》对府州的土产进行了简述;《寰宇记》、《纪胜》及《胜览》详细论述了府州县的山川、名胜古迹,但前部未进行分类记述,而南宋两部详分了如“山川”、“古迹”等栏目;在五部的总体对比中,发现南宋两部有最多的相似之处,《胜览》的记述基本包含在《纪胜》中,但是不可否认《胜览》语言更为简练,便于查找。而从内容来看,北宋的《九域志》重经济,《广记》重政治,《寰宇记》经...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宋代主要蜀道交通路线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图2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名胜古迹分布示意图(注:蜀道主要路线基于刘庆柱,王子今主编;李久昌著:《中国蜀道》,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蜀道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以上名胜古迹的汇总表,按照宋代蜀道总图的路线走向,上图为“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名胜古迹分布图”。表现的突出特点有:首先各道路的首尾城市的名胜古迹数量多于中间城市,尤其突出在“长安”与“成都”中,“长安”作为蜀道北段起点,同时作为古代最多定都之地的城市,在五大地理总志中保留了共19条名胜古迹的记载,而成都作为蜀道南段的端点保留了共25条记载,而在道路中间城市有最少只有1条的记载,这体现了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蜀道文化遗存丰富的表现;其次道路的险峻程度大小与其名胜古迹数量多少呈反比,如子午道共19条,傥骆道共12条,褒斜道共11条。而这三条道路同时具有山高坡陡、崎岖难行的特点,并且沿途的居民点少,道路的安全性不够,所以其呈现出的名胜古迹数量也较少。最后,道路的使用废弃的频率大小与其名胜古迹数量多少呈反比,如金牛道共记录90条,而在历史上金牛道一直都是关中通往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开通时间早,是古蜀道最早开发利用的三条线路之一。且在七条蜀道干线中,其余六条线路或因战争、地理位置、时间久远等原因,都曾有过荒废,时通时塞。唯有金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名胜古迹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6唐正元石刻《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八十七利州路利州东路巴州“恩阳县”璧州神庙石刻、龙兴寺碑《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八十七利州路利州东路巴州“通江县”荔枝道涪陵太守阙、普净院记、山谷碑、涪陵纪事录4《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七十四夔州路涪州“涪陵”子午道周万岁通天碑1《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八十九利州路利州东路金州“石泉”图3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碑记分布示意图(注:蜀道主要路线基于刘庆柱,王子今主编;李久昌著:《中国蜀道》,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蜀道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以上碑记的汇总表,按照宋代蜀道总图的路线走向,上图为“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碑记分布图”,但五部总志中只有《舆地纪胜》将“碑记”单独成栏,上图只能代表地理总志中的碑记部分分布,且分布呈现南三多,北四少的分布规律,尤以金牛道最为丰富。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碑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地理总志编纂及其近代化变革研究——兼论总志的概念及其与方志的关系[J]. 郭墨寒. 上海地方志. 2019(02)
[2]蜀道变迁与陇南交通[J]. 赵逵夫.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7(05)
[3]成都、蜀道与“一带一路”关系初论[J]. 彭邦本.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5)
[4]三苏父子的蜀道之旅及其影响[J].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5]试论隋唐时期蜀道的兴盛[J]. 李龙.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09)
[6]蜀道诗与蜀道旅游资源开发[J]. 李宜蓬.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7]从张载《剑阁铭》窥探蜀道剑门诗歌[J]. 张爽. 职大学报. 2016(03)
[8]从唐诗看唐代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生态状况[J]. 石润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9]略论苏轼蜀道诗[J]. 伍联群.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6(01)
[10]十年来蜀道研究综述(2004-2014)[J]. 李龙.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方舆胜览》中的“四六”研究[D]. 宋长建.广西师范大学 2018
[2]疆理天下:中国传统地学视域中“四至八到”研究[D]. 梁晓玲.西南大学 2017
[3]《舆地纪胜》中的文学景观研究[D]. 罗婧文.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舆地纪胜》引唐诗研究[D]. 涂智敏.广西师范大学 2016
[5]李杜蜀道书写及其山水书写特色[D]. 黄楚蓉.陕西师范大学 2015
[6]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 张露露.西北大学 2014
[7]蜀道与唐诗[D]. 方正.西北大学 2014
[8]《方舆胜览》文学研究[D]. 卿彦.南京大学 2014
[9]祝穆与《方舆胜览》研究[D]. 朱一华.南昌大学 2014
[10]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 冯瑞.西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7727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宋代主要蜀道交通路线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图2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名胜古迹分布示意图(注:蜀道主要路线基于刘庆柱,王子今主编;李久昌著:《中国蜀道》,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蜀道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以上名胜古迹的汇总表,按照宋代蜀道总图的路线走向,上图为“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名胜古迹分布图”。表现的突出特点有:首先各道路的首尾城市的名胜古迹数量多于中间城市,尤其突出在“长安”与“成都”中,“长安”作为蜀道北段起点,同时作为古代最多定都之地的城市,在五大地理总志中保留了共19条名胜古迹的记载,而成都作为蜀道南段的端点保留了共25条记载,而在道路中间城市有最少只有1条的记载,这体现了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蜀道文化遗存丰富的表现;其次道路的险峻程度大小与其名胜古迹数量多少呈反比,如子午道共19条,傥骆道共12条,褒斜道共11条。而这三条道路同时具有山高坡陡、崎岖难行的特点,并且沿途的居民点少,道路的安全性不够,所以其呈现出的名胜古迹数量也较少。最后,道路的使用废弃的频率大小与其名胜古迹数量多少呈反比,如金牛道共记录90条,而在历史上金牛道一直都是关中通往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开通时间早,是古蜀道最早开发利用的三条线路之一。且在七条蜀道干线中,其余六条线路或因战争、地理位置、时间久远等原因,都曾有过荒废,时通时塞。唯有金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名胜古迹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6唐正元石刻《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八十七利州路利州东路巴州“恩阳县”璧州神庙石刻、龙兴寺碑《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八十七利州路利州东路巴州“通江县”荔枝道涪陵太守阙、普净院记、山谷碑、涪陵纪事录4《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七十四夔州路涪州“涪陵”子午道周万岁通天碑1《舆地纪胜》卷第一百八十九利州路利州东路金州“石泉”图3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碑记分布示意图(注:蜀道主要路线基于刘庆柱,王子今主编;李久昌著:《中国蜀道》,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蜀道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以上碑记的汇总表,按照宋代蜀道总图的路线走向,上图为“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碑记分布图”,但五部总志中只有《舆地纪胜》将“碑记”单独成栏,上图只能代表地理总志中的碑记部分分布,且分布呈现南三多,北四少的分布规律,尤以金牛道最为丰富。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的碑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地理总志编纂及其近代化变革研究——兼论总志的概念及其与方志的关系[J]. 郭墨寒. 上海地方志. 2019(02)
[2]蜀道变迁与陇南交通[J]. 赵逵夫.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7(05)
[3]成都、蜀道与“一带一路”关系初论[J]. 彭邦本.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5)
[4]三苏父子的蜀道之旅及其影响[J].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5]试论隋唐时期蜀道的兴盛[J]. 李龙.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09)
[6]蜀道诗与蜀道旅游资源开发[J]. 李宜蓬.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7]从张载《剑阁铭》窥探蜀道剑门诗歌[J]. 张爽. 职大学报. 2016(03)
[8]从唐诗看唐代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生态状况[J]. 石润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9]略论苏轼蜀道诗[J]. 伍联群.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6(01)
[10]十年来蜀道研究综述(2004-2014)[J]. 李龙.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方舆胜览》中的“四六”研究[D]. 宋长建.广西师范大学 2018
[2]疆理天下:中国传统地学视域中“四至八到”研究[D]. 梁晓玲.西南大学 2017
[3]《舆地纪胜》中的文学景观研究[D]. 罗婧文.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舆地纪胜》引唐诗研究[D]. 涂智敏.广西师范大学 2016
[5]李杜蜀道书写及其山水书写特色[D]. 黄楚蓉.陕西师范大学 2015
[6]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 张露露.西北大学 2014
[7]蜀道与唐诗[D]. 方正.西北大学 2014
[8]《方舆胜览》文学研究[D]. 卿彦.南京大学 2014
[9]祝穆与《方舆胜览》研究[D]. 朱一华.南昌大学 2014
[10]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 冯瑞.西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7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6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