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萨拉乌苏河对芦河的袭夺及其历史地理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8 07:44
  通过对地形、综合地层剖面年代、遥感影像、历史地图和历史文献等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无定河上游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情况。现今无定河上游,即萨拉乌苏河上游山区的水源地为袭夺无定河的另外一条支流芦河而来,且袭夺发生在北魏以后,明代之前。袭夺之前,东西向湖泽湿地的存在,影响了该区历史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人类聚落选址、交通通道等。本研究为重新认识《水经注》中有关奢延水的记载提供了新的地理参照,有助于重建无定河上游的历史景观,同时为理解黄土地区的历史河流演化提供了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沙漠. 2020,4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萨拉乌苏河对芦河的袭夺及其历史地理意义


萨拉乌苏河出山口附近去除萨拉乌苏河河道后的河流走向重建结果

示意图,无定河,地层,剖面


由于萨拉乌苏河的下切,河流两岸出露的地层沉积是一些研究者探讨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对象。目前已有不少地层剖面研究在大沟湾、滴哨沟湾、米浪沟湾等处展开。我们在三岔沟湾处采集了地层中湖相沉积的光释光年代(OSL)样品(图3)。风成沙沉积、黄土沉积、湖相沉积的交替出现是萨拉乌苏河两岸沉积的主要特点。从环境变化的角度,这一沉积过程反映了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指示着气候的干湿交替。但近地表湖相沉积地层的广泛分布,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河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萨拉乌苏河没有贯通。因此,近地表湖相层的年代确定十分关键。早期研究缺少地层沉积测年的技术手段,该地区地层沉积的年代判断主要依赖与其他区域的对比。随着14C测年和光释光测年(OSL)技术的应用[19-22],该区的多个剖面点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年代测定。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研究者在形容近地表的砂质沉积时采用了冲积相沉积形容,相应的年代结果分别为0.99 ka[20]和0.42 ka[21](图3)。沉积相是反映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冲积相是径流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指示了河流的存在。根据二者剖面点的位置判断,剖面点所在周边除萨拉乌苏河外,没有相应的地表支流存在,只可能是萨拉乌苏河的作用。然而,结合测年时间,相应的沉积相描述可能存在疑问。本文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沿无定河两岸对此进行了观察,表明一些地方存在这种现象,一些地点的地表则是风沙层堆积,因此相应描述不具备普遍意义,此处暂且不采纳。但湖相沉积与其他沉积相存在显著差异,沿途分布广泛,在野外很容易识别,其年代可以借用。

无定河,黄土,源区,山地


对无定河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文献为北魏郦道元所编《水经注》,其奢延水条对奢延水及其支流进行了描述。其记载为:“又南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从引文可见,《水经注》中奢延水源区的景观为位于汉代奢延县西南的“赤沙阜”。赤沙阜在何处,不得而知。从地名学的角度来看“赤沙阜”,该记载是一种地貌景观的描述,而不是切实的地名。这一地貌景观的特点在于色彩、物质和形状的组合。早期的研究一般默认奢延水的源头在白于山,但白于山全部为厚层黄土覆盖(图4),既不存在沙丘,也没有任何一处有红砂岩出露,“赤”、“沙”二字完全无法对应,不可能将这些地方的任何一处命名为“赤沙阜”。综合野外考察,具备相应景观的位置可能有两处:一处是现今萨拉乌苏河上游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的沙丘地,符合“沙阜”的记载;另外一处则是位于靖边县城东南侧的龙洲丹霞山,由于靠近白于山,亦可一定程度上认为是无定河上游的“赤沙阜”。但奢延水直接流经北魏夏州(今统万城)南侧,说明奢延水的记载还是以萨拉乌苏河为干流,龙洲丹霞山并没有在萨拉乌苏河流经之处,无法解释这种矛盾。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郦道元将源头区定位在这些条带分布的沙丘地,前述地层剖面的测年结果也支持此猜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定河在北魏时期尚没有溯源侵蚀并袭夺芦河。综上,萨拉乌苏河溯源侵蚀并袭夺芦河的时间应在北魏至明代的某一时间点。3 无定河上游河流袭夺前的景观描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高原秦汉遗址空间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J]. 黄银洲,王乃昂,付娇,唐菊.  地理研究. 2018(11)
[2]1∶25万《毛乌素风沙地貌图》的编制[J]. 温仰磊,蒿承智,谭利华,李大伟,傅天阳,张梅,伍永秋.  中国沙漠. 2018(03)
[3]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全新世湖相地层石英和钾长石释光测年对比[J]. 冯玉静,隆浩,黄银洲,王洪娇,王乃昂,高磊,沈吉.  湖泊科学. 2015(03)
[4]统万城筑城的环境背景——河流、湖泊及沙漠化程度[J]. 黄银洲,王乃昂,冯起,何彤慧,程弘毅.  中国沙漠. 2012(05)
[5]萨拉乌苏河两岸宋(西夏)元前后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J]. 胡珂,莫多闻,王辉,张翼飞.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6]毛乌素沙地古城反演的地表水环境变化[J]. 何彤慧,王乃昂,黄银洲,程弘毅.  中国沙漠. 2010(03)
[7]统万城下的“广泽”与“清流”——历史时期红柳河(无定河上游)谷地环境变迁新探[J]. 安介生.  历史地理. 2008(00)
[8]上郡阳周县初考[J]. 张泊.  文博. 2006(01)
[9]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系岩石地层及其时间界限[J]. 李保生,靳鹤龄,祝一志,董光荣,温小浩.  沉积学报. 2004(04)
[10]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J]. 王尚义,董靖保.  地理研究. 2001(03)



本文编号:3070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70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