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红城镇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9 22:41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节点,这里散落着众多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丝路古镇,如今演化为独具特色的小镇推动着周边区域的发展,它们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这些小镇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是新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挑战,经济基础的薄弱、自由无序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文脉的丧失等导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混乱而又充满活力的一幕。如何迎接好“一带一路”机遇,为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寻找适合的建设发展之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以及特色小镇的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什川、青城、河口等三个起步较早的特色小镇进行特色提炼,在此基础上结合红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实践对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具体研究。针对兰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生活和人文历史特征,对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小镇特色的塑造以及文化旅游空间的设计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对国内外文化旅游理论、国内外特色小镇理论以及本文涉及到的规划设计理论进行综述。第三章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文化旅...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一带一路”倡议对甘肃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带动
        1.1.2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将成为兰州的新亮点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范围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理论
    2.1 文化旅游理论
        2.1.1 国外文化旅游理论
        2.1.2 国内文化旅游理论
    2.2 特色小镇理论
        2.2.1 国外特色小镇理论
        2.2.2 国内特色小镇理论
    2.3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当代小城镇规划设计理论
        2.3.2 小城镇分布和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2.3.3 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现状
    3.1 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3.1.2 文化旅游产业分类
        3.1.3 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2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3.2.1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分布
        3.2.2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培育方向
    3.3 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潜力分析
    3.4 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特色提炼
    4.1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
        4.1.1 地形地貌特色
        4.1.2 交通区位特色
        4.1.3 河谷文化特色
        4.1.4 地域产业特色
        4.1.5 文化遗产特色
    4.2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
        4.2.1 自然地理环境
        4.2.2 生产生活环境
        4.2.3 历史人文环境
    4.3 什川、青城、河口特色小镇特色提炼
        4.3.1 皋兰县什川镇特色小镇
        4.3.2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镇
        4.3.3 西固区河口镇特色小镇
    4.4 本章小结
5 “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策略
    5.1 明确目标、定位、原则
        5.1.1 规划设计目标
        5.1.2 总体发展定位
        5.1.3 规划设计原则
    5.2 规划设计理念
        5.2.1 利用政策,抓住市场
        5.2.2 文化引领,带动旅游
        5.2.3 生态优先,人文关怀
        5.2.4 突出特色,追求创新
    5.3 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5.3.1 生态环境的提升
        5.3.2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5.3.3 产业的组织和培育
        5.3.4 小镇特色的塑造
        5.3.5 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
    5.4 文化旅游品质空间提升策略
        5.4.1 公共中心的重构
        5.4.2 街巷的更新
        5.4.3 建筑品质的提升
        5.4.4 绿地景观风貌的提升
        5.4.5 滨水特色空间设计
        5.4.6 重要节点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红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
    6.1 红城特色小镇的概括和现状
        6.1.1 红城特色小镇概况
        6.1.2 红城特色小镇现状分析
        6.1.3 红城特色小镇SWOT分析
    6.2 “一带一路”背景下红城文化旅游特色的提炼和表达
        6.2.1 红城文化旅游特色提炼
        6.2.2 红城文化旅游特色表达策略
    6.3 规划理念、定位和目标
        6.3.1 规划理念
        6.3.2 发展目标和定位
    6.4 发展策略
        6.4.1 生态环境提升策略
        6.4.2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6.4.3 产业的组织和培育策略
        6.4.4 文化旅游品质的塑造策略
    6.5 空间结构规划
        6.5.1 一心
        6.5.2 一轴
        6.5.3 一带
        6.5.4 四片区
    6.6 特色功能分区
        6.6.1 入口印象区
        6.6.2 古城传统文化区
        6.6.3 丽水游憩区
        6.6.4 丝路商贸区
    6.7 专项规划
        6.7.1 道路规划
        6.7.2 建筑规划
        6.7.3 公共空间规划
    6.8 文化旅游品质空间设计
        6.8.1 公共中心的重构—感恩寺广场
        6.8.2 街巷的更新—感恩寺东西巷子
        6.8.3 滨水特色空间设计—丽水休闲片区
        6.8.4 重要节点的设计—钟鼓楼
        6.8.5 重要节点的设计—西门泉
        6.8.6 滨水空间设计—廊桥和河道
    6.9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文化一体化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研究[J]. 刘吉.  中国集体经济. 2018(06)
[2]浅析“一带一路”理念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J]. 陆嵬喆.  现代园艺. 2017(23)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地区“特色小镇”构建策略——以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为例[J]. 段涟郦.  四川建材. 2017(12)
[4]西北地区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J]. 屈英豪,吴文恒,李同昇,徐凯颖.  小城镇建设. 2017(11)
[5]论“一带一路”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几大关系研究[J]. 王国灿.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20)
[6]城市特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大连市为例[J]. 王伟文.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7]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 赵佩佩,丁元.  规划师. 2016(12)
[8]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 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  规划师. 2016(07)
[9]从千里江山图到理想环境下的人居环境探索[J]. 张凯悦.  现代园艺. 2016(10)
[10]创意旅游: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尹贻梅.  旅游学刊. 2014(03)

硕士论文
[1]冀西北坝上地区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D]. 张婷.北方工业大学 2017
[2]甘肃省青城镇文化旅游及其对策研究[D]. 吕扬.浙江海洋大学 2017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城镇设计研究[D]. 刘海洲.青岛理工大学 2016
[4]红色历史背景下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研究[D]. 高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5]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 熊峻民.华南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73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73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b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