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3-19 17:33
  教育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引导人类学会生存,进而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而学会生存是人类的所需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因此,有关生存教育的命题深受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了相关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致力于用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回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生存教育的问题。文章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生存教育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生存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现状和问题,进而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界定的生存教育内涵和维度,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生存教育的内容、挖掘了有关素材,并在具体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文章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章作为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地理生存教育的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阐述,就生存教育和高中地理生存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将高中地理生存教育分为四个维度,既体现了生存教育的途径、本质和目的的共性特征,又结合了高中地理教学的个性特点。本文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性学习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高中地理生...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技术路线图

生存教育,常识,野兽,地理


163.2 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第 1 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考查高中学生的地理生存常识基础。图3-1 表明在野外紧急情况下,逃生技巧,其中完全选择正确的学生有 40 人,正确率为 18.77%。选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的有79 人,占 37.08%,选 B(遇到地震时迅速跑至室外空旷处,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的有 179 人,占 84.03%,选 C(野外迷路时

学生,生存教育,来源,选择学校


图 3-2 第 2 题 正确的营址选择问卷的 3 至 5 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参加过哪些防灾演练以及生存知识的来源,问卷第 3 题,参加过火灾和地震演练的学生占 93.42%,结合第 4 题,图 3-3 中已有求生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学生们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选择学校的学生占 93.89%,说明学校是学生获得生存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校园的生存教育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选择电视和网络占86.85%,说明学生通过现代媒体可以自学到一些知识,这也为教师课堂上使用相关的网络视频、纪录片等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提供了依据。然而只有 30.51%的学生选择家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培养初等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目标、指标及对策——解读日本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J]. 张婧霞.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6(03)
[2]美国童子军训练及对我国青少年生存教育的启示[J]. 吴小玮.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5(11)
[3]生存教育审视:问题·理念·策略[J]. 黄琴.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07)
[4]中学地理灾害教学提升学生生存技能的探讨[J]. 黄帅.  地理教育. 2015(S2)
[5]论生存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J]. 温鸿.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8)
[6]瑞典教育见闻与启示[J]. 张俊耀.  山西教育(管理). 2014(01)
[7]初中地理教育中的生存意识教育[J]. 邵荣生.  快乐阅读. 2013(36)
[8]生存教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渗透[J]. 包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2(19)
[9]从《爱弥儿》看卢梭生存教育理念[J]. 高发照.  教学与管理. 2011(30)
[10]新加坡中小学的社会教育[J]. 彭正文.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1(10)

博士论文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 庞超.西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D]. 张璐.东北石油大学 2013
[2]小学生存教育问题研究[D]. 方渊.西南大学 2013
[3]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生存教育实践研究[D]. 单超.首都师范大学 2012
[4]云南省高校“三生教育”现状与路径研究[D]. 李卿.昆明理工大学 2012
[5]中学地理新课程教育价值取向探讨[D]. 董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89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89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6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