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弹唱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09:12
安多弹唱艺术是藏族民歌、民间器乐以及当代音乐、外来乐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由对藏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个体行为发展为目前以安多牧区为主要传播地兼及各个藏区的音乐形态。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传播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本体特征、乐人群体和受众群体以及与之关联的音乐生活和话语表达。作为一种区域性传统音乐形式,安多弹唱在整个安多方言区有着广泛流布;作为一种热门的当代音乐形式,安多弹唱在整个藏族聚居区有着相当数量的受众,甚至在内地许多城市的餐饮娱乐场所也能看到安多弹唱的表演并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进入新世纪后,通过以广播电视、声像制品、微信等媒介为载体,使安多弹唱艺术得到了迅速而广泛传播并作为藏族流行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安多弹唱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华尔贡等弹唱名家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在传统曲目的传承方面,还是编创曲目的传播方面,以及对年青一代弹唱艺人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兼及藏族当代音乐文化的独特形式之一,对安多弹唱音乐文化特质的研究非常必要。本论文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旨在明确课题的来源及意义、相关研究动态的梳理以及确定研究方法...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主要研究文献
二、相关研究文献
三、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范围
第一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安多方言区
二、安多弹唱主要分布范围
小结
第二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传播形态
一、传播与音乐传播及其相关概念
二、安多弹唱音乐传播活动
三、安多弹唱传播场域变异的利弊
第二节 审美取向
一、以游牧文化作为根基的审美观
二、安多弹唱审美特征
第三节 教化功能
一、佛教内涵
二、基于佛教内涵的音乐教育观念和行为
第四节 娱乐功能
一、参与性
二、消遣性
三、娱乐性
第五节 凝聚功能
一、认同与凝聚
二、区域凝聚力
小结
第三章 安多弹唱音乐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乐曲来源
一、基于民间音乐性质
二、基于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性质
小结
第二节 音乐形态
一、曲常类型
二、曲式类型
第三节 唱奏形态
一、唱的形态
二、奏的形态
小结
第四节 唱研究
一、歌内容
二、歌形态
小结
第五节 乐器研究
一、扎念
二、曼陀林
小结
第四章 安多弹唱主要艺人研究
第一节 华尔贡
一、初识
二、从艺历程
三、个人贡献
第二节 德白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贡献
第三节 道瑞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成就
小结
第五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嬗变与回归
第一节 嬗变
一、技之变
二、人之变
三、乐之变
第二节 回归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洲鼓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以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镇为例[J]. 赵孟超,甘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9)
[2]德白 雪域高原的布谷鸟[J]. 呼东方. 新西部. 2016(04)
[3]川籍藏族流行音乐人与其文化身份认同[J]. 叶姿含.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4]藏族弹唱音乐概述[J]. 李晓玲. 民族音乐. 2015(05)
[5]“第二届藏族音乐研讨会”引发的思考——关于主题、议题、话题、问题的讨论[J]. 觉嘎. 西藏艺术研究. 2015(03)
[6]大众传播媒介对甘南弹唱音乐的影响——以田野调查为例[J]. 康丽雯,林子涵. 东南传播. 2015(05)
[7]藏族传统音乐的分类和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J]. 觉嘎.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01)
[8]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J]. 田联韬.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4(04)
[9]甘南藏族弹唱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及传承保护意义[J]. 燕仲飞. 音乐大观. 2014(09)
[10]藏族“拉伊”特色唱法“昂合”的研究[J]. 银卓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城市藏人声音景观的多元空间表达[D]. 陈波.中国音乐学院 2016
[2]变易与恪守:南木特藏戏传承研究[D]. 李娜.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域拉奚达与隆雪措哇:藏传山神信仰与地域社会研究[D]. 英加布.兰州大学 2013
[4]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D]. 崔玲玲.中央音乐学院 2004
[5]花儿王朱仲禄[D]. 张君仁.福建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安多地区藏族音乐研究[D]. 陈飞.西北民族大学 2016
[2]玛曲弹唱口传文化的声学特征分析[D]. 谢更高才旦.西北民族大学 2015
[3]电脑音乐在藏族音乐制作中的应用研究[D]. 吴挺.四川师范大学 2014
[4]玛曲龙头琴弹唱研究[D]. 扎西东珠.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藏族扎念琴的设计改良[D]. 银铄.中央民族大学 2011
[6]神圣仪式与世俗情感——青海黄南民俗仪式及拉伊研究[D]. 银卓玛.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电脑音乐的研究与应用[D]. 赖春秋.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7266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主要研究文献
二、相关研究文献
三、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范围
第一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安多方言区
二、安多弹唱主要分布范围
小结
第二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传播形态
一、传播与音乐传播及其相关概念
二、安多弹唱音乐传播活动
三、安多弹唱传播场域变异的利弊
第二节 审美取向
一、以游牧文化作为根基的审美观
二、安多弹唱审美特征
第三节 教化功能
一、佛教内涵
二、基于佛教内涵的音乐教育观念和行为
第四节 娱乐功能
一、参与性
二、消遣性
三、娱乐性
第五节 凝聚功能
一、认同与凝聚
二、区域凝聚力
小结
第三章 安多弹唱音乐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乐曲来源
一、基于民间音乐性质
二、基于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性质
小结
第二节 音乐形态
一、曲常类型
二、曲式类型
第三节 唱奏形态
一、唱的形态
二、奏的形态
小结
第四节 唱研究
一、歌内容
二、歌形态
小结
第五节 乐器研究
一、扎念
二、曼陀林
小结
第四章 安多弹唱主要艺人研究
第一节 华尔贡
一、初识
二、从艺历程
三、个人贡献
第二节 德白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贡献
第三节 道瑞
一、从艺历程
二、个人成就
小结
第五章 安多弹唱艺术的嬗变与回归
第一节 嬗变
一、技之变
二、人之变
三、乐之变
第二节 回归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洲鼓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以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镇为例[J]. 赵孟超,甘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9)
[2]德白 雪域高原的布谷鸟[J]. 呼东方. 新西部. 2016(04)
[3]川籍藏族流行音乐人与其文化身份认同[J]. 叶姿含.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4]藏族弹唱音乐概述[J]. 李晓玲. 民族音乐. 2015(05)
[5]“第二届藏族音乐研讨会”引发的思考——关于主题、议题、话题、问题的讨论[J]. 觉嘎. 西藏艺术研究. 2015(03)
[6]大众传播媒介对甘南弹唱音乐的影响——以田野调查为例[J]. 康丽雯,林子涵. 东南传播. 2015(05)
[7]藏族传统音乐的分类和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J]. 觉嘎.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01)
[8]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J]. 田联韬.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4(04)
[9]甘南藏族弹唱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及传承保护意义[J]. 燕仲飞. 音乐大观. 2014(09)
[10]藏族“拉伊”特色唱法“昂合”的研究[J]. 银卓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城市藏人声音景观的多元空间表达[D]. 陈波.中国音乐学院 2016
[2]变易与恪守:南木特藏戏传承研究[D]. 李娜.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域拉奚达与隆雪措哇:藏传山神信仰与地域社会研究[D]. 英加布.兰州大学 2013
[4]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D]. 崔玲玲.中央音乐学院 2004
[5]花儿王朱仲禄[D]. 张君仁.福建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安多地区藏族音乐研究[D]. 陈飞.西北民族大学 2016
[2]玛曲弹唱口传文化的声学特征分析[D]. 谢更高才旦.西北民族大学 2015
[3]电脑音乐在藏族音乐制作中的应用研究[D]. 吴挺.四川师范大学 2014
[4]玛曲龙头琴弹唱研究[D]. 扎西东珠.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藏族扎念琴的设计改良[D]. 银铄.中央民族大学 2011
[6]神圣仪式与世俗情感——青海黄南民俗仪式及拉伊研究[D]. 银卓玛.西北师范大学 2009
[7]电脑音乐的研究与应用[D]. 赖春秋.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7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4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