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浅山区楼院式传统民居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15:50
豫中浅山区位于河南省中部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其传统楼院式民居深受地理地貌和移民迁徙等影响,以某种共性的姿态呈带形分布于黄河以南数十个地区。目前学界对于豫中浅山区传统民居仅有对典型案例的综述性研究,缺乏对于楼院式民居的整体描摹和较为完整的认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传统营建模式与地方乡土建筑形态日渐消亡,这亟需我们对豫中浅山区传统民居问题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以期为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基于豫中黄河以南的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传统民居的详细踏勘,从地理、气候、移民、商贸、自然灾害等五个方面分析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生存的自然及人文条背景,以期对豫中浅山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生存状况有一个大体的描摹。以民居样式的共性作为调研的主体对象,选取材料与构建的差异作为民居区划划分的主要依据,分为三个营造区:1)以三层或三层以上多层楼式单体,木构砖石墙承重体系,下窑上房为主的营造区;2)以两层楼式单体,木构砖石墙承重体系,无窑的营造区;以两层以上多层楼式单体,木构砖石墙承重体系,无窑,局部石过梁为主的营造区;3)以楼式单体丰富多样的营造区。以保存相对完整的点型...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1.4 相关概念解读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勘察
1.5.2 文献分析
1.5.3 比较分类法和叠图分析法
1.6 论文框架
2 豫中浅山地区传统民居生成环境分析
2.1 地理环境
2.2 气候条件
2.3 总结
2.4 人文历史背景
2.4.1 楼院民居营造历史
2.4.2 移民影响
2.4.3 商贸交流影响
2.4.4 自然灾害影响
2.4.5 总结
3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类型及特征
3.1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成因综述
3.2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类型及特征
3.3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分区成因
4 结语:关于豫中浅山区民居类型与营造技术相关问题的思考
4.1 关于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的区位问题
4.2 为什么浅山区北部以多个楼式单体围合成院,南部地区则以单独碉楼为主?
4.3 关于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下窑上房砖石墙承重的演变推测
4.4 关于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无窖砖石墙承重的演变推测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构建经验解析——以河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例[J]. 王颂.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03)
[2]从典型案例影射的中原地区碉楼类民居的抗震价值[J]. 卢玫珺,郑智峰,李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8)
[3]两处老门楼的比较研究[J]. 刘书芳.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1(01)
[4]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人文地理区划及形态特征探微[J]. 吕红医,尹亮. 华中建筑. 2010(07)
[5]乡土建筑中的石作技艺——以平顶山地区的临沣寨为例[J]. 刘书芳,鲁书甜.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9)
[6]谈中国“风水宝地”理想居住模式的生态学意义[J]. 陈东博,宋钰红. 山西建筑. 2009(05)
[7]碉楼建筑研究[J]. 朱丽娅.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1)
[8]黄土材料和黄土窑洞构造[J]. 童丽萍,韩翠萍. 施工技术. 2008(02)
[9]围墙内的安居家园——例析传统民间堡寨防御性空间意匠[J]. 王绚,侯鑫. 新建筑. 2007(02)
[10]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J]. 王杰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01)
硕士论文
[1]豫北山地民居的人文区划与类型研究[D]. 张萍.郑州大学 2012
[2]豫西地坑窑居营造技术研究[D]. 张晓娟.郑州大学 2011
[3]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D]. 尹亮.郑州大学 2011
[4]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 李炎.郑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3740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1.4 相关概念解读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勘察
1.5.2 文献分析
1.5.3 比较分类法和叠图分析法
1.6 论文框架
2 豫中浅山地区传统民居生成环境分析
2.1 地理环境
2.2 气候条件
2.3 总结
2.4 人文历史背景
2.4.1 楼院民居营造历史
2.4.2 移民影响
2.4.3 商贸交流影响
2.4.4 自然灾害影响
2.4.5 总结
3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类型及特征
3.1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成因综述
3.2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类型及特征
3.3 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分区成因
4 结语:关于豫中浅山区民居类型与营造技术相关问题的思考
4.1 关于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的区位问题
4.2 为什么浅山区北部以多个楼式单体围合成院,南部地区则以单独碉楼为主?
4.3 关于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下窑上房砖石墙承重的演变推测
4.4 关于豫中浅山区楼院式民居无窖砖石墙承重的演变推测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构建经验解析——以河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例[J]. 王颂.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03)
[2]从典型案例影射的中原地区碉楼类民居的抗震价值[J]. 卢玫珺,郑智峰,李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8)
[3]两处老门楼的比较研究[J]. 刘书芳.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1(01)
[4]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人文地理区划及形态特征探微[J]. 吕红医,尹亮. 华中建筑. 2010(07)
[5]乡土建筑中的石作技艺——以平顶山地区的临沣寨为例[J]. 刘书芳,鲁书甜.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9)
[6]谈中国“风水宝地”理想居住模式的生态学意义[J]. 陈东博,宋钰红. 山西建筑. 2009(05)
[7]碉楼建筑研究[J]. 朱丽娅.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1)
[8]黄土材料和黄土窑洞构造[J]. 童丽萍,韩翠萍. 施工技术. 2008(02)
[9]围墙内的安居家园——例析传统民间堡寨防御性空间意匠[J]. 王绚,侯鑫. 新建筑. 2007(02)
[10]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J]. 王杰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01)
硕士论文
[1]豫北山地民居的人文区划与类型研究[D]. 张萍.郑州大学 2012
[2]豫西地坑窑居营造技术研究[D]. 张晓娟.郑州大学 2011
[3]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D]. 尹亮.郑州大学 2011
[4]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 李炎.郑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3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6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