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唐终南山诗的文化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8 02:49
  唐代都城长安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不断修建而成,作为城市建筑的“盛唐气象”达到了极点,不仅有布局规整的街坊、精心设计的宫殿、寺观、别墅等,还有自然形成的名山好水,尤其是位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唐代繁盛文化的影响作用,为终南山注入了文化发展绵延不断的活力,使终南山在唐代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因此,在《全唐诗》中与终南山相关的诗歌所反映出的都市情怀、山水情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是很好的研究价值。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全唐诗》中终南山诗的筛选整理,着力分析唐代终南山诗中所反映出的山水情怀、隐逸情怀、宗教情怀、心理情怀以及社会的变革、科举考试状况等社会现象。通过分析进一步探讨唐代都市长安文化与秦岭山水文化的关系,并以此对当代终南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现代意义予以阐释。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终南山概况
2 全唐诗中终南山诗反映的自然情怀
    2.1 全唐诗中描绘了终南山丰富的植被
    2.2 全唐诗中反映出终南山区中丰富的景观变化
        2.2.1 终南山诗描绘的四季景观变化
        2.2.2 终南山幽美自然景色成为诗人心灵寄托的家园
    2.3 全唐诗所描述的终南山区丰富的动物
        2.3.1 虎
        2.3.2 猿猴
        2.3.3 鹿
        2.3.4 其他动物
3 全唐诗中终南山诗蕴含的人文情怀
    3.1 终南山诗所蕴含诗人的道教隐逸情怀
    3.2 终南山诗展现出的诗人崇佛情怀
        3.2.1 骊山地区的佛教寺院
        3.2.2 蓝田地区的佛教寺院
        3.2.3 终南山区的佛教寺院
        3.2.4 终南山区其它区域的佛寺
    3.3 终南山诗反映出唐代士人亦官亦隐情怀
        3.3.1 全唐诗中所涉及唐代士人的终南山园林别业
        3.3.2 终南山区园林别业的特色
        3.3.3 终南山区园林别业-以王维辋川别业为例
4 终南山与唐长安的关系
    4.1 终南山与长安的政治关系
    4.2 终南山与长安的生活关系
5 终南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5.1 终南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国际优势
    5.2 终南山具有成为世界文化名山的足够实力
    5.3 终南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维诗歌之系年考辨[J]. 王辉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盛唐文人园林兴盛的原因初探[J]. 刘晓琴,严贤春,黄尤优,莫江婷,刘瑛.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8(06)
[3]渊明遗韵 太白别调——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赏析[J]. 周衡.  名作欣赏. 2008(11)
[4]终南山玄都坛考[J]. 樊光春.  中国道教. 2007(06)
[5]终南山与盛唐的隐逸风尚[J]. 张欢.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J]. 周秀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7]唐诗与历史地理学[J]. 周书灿,李翠华.  殷都学刊. 2007(01)
[8]宋代终南山地区文化资源研究[J]. 王晓如.  唐都学刊. 2007(01)
[9]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J]. 谢遂联.  唐都学刊. 2006(02)
[10]初盛唐的崇道狂迷——谈终南山道教与文人活动[J]. 赵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走出盛唐[D]. 吕蔚.陕西师范大学 2005
[2]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 梅新林.上海师范大学 2004
[3]唐代长安与文学[D]. 魏景波.复旦大学 2003
[4]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 李红霞.陕西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唐代文人与终南山[D]. 刘芳.暨南大学 2007
[2]中晚唐爱情诗的道教文化观照[D]. 张振谦.暨南大学 2006
[3]初唐隐逸与诗歌研究[D]. 梁必彪.暨南大学 2006
[4]隋唐园林考察[D]. 赵湘军.湖南师范大学 2005
[5]唐代文人游仙诗仙人意象论稿[D]. 荣海涛.吉林大学 2004
[6]唐代文人游仙诗研究[D]. 陈燕翔.安徽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64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64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