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森林游憩环带理论与模型
发布时间:2021-05-06 22:46
本文研究建立的森林游憩环带,是为经营森林公园和管理森林资源提供统一的方向,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为城市绿地体系建立骨架支撑,找到未来区域内社区和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共存模式的工具。针对旅游资源的研究都是将所有游憩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尚未发现将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背景相关)作为独立单元来分析其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本文分析森林游憩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外业考察(森林游憩点开发情况、道路情况、民俗游发展状况等),网络搜集资料和图形软件测量距离并整理数据(北京市主要森林游憩点数量、各森林游憩点的中心距离、北京市森林游憩点分级),利用回转半径法,计算空间离散指数等试验方法,对森林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的分析,并以北京市为例,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定量分析的森林游憩环带中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和国内外案例,在城市近郊到远郊的范围,结合森林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道路系统的闭合性和与森林游憩资源相关的村镇旅游中心,规划出五条森林游憩环带。通过算其空间结构特征,分别对五条环带的森林游憩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得出其资源类...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国内外城市郊区游憩理论发展综述
1.1 区域理论
1.2 路径模式
1.3 区域空间结构、路径模式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关系
1.4 讨论
2.国外城郊森林游憩空间结构案例分析
2.1 以城市为例
2.2 以国家为例
2.3 以国家公园为例
2.4 讨论
3.研究背景和方法
3.1 研究背景定位
3.1.1.地理范围定位
3.1.2 森林背景下的旅游资源
3.1.2.1 森林旅游资源
3.1.2.2 以森林为背景的人文资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外业调查
3.2.1.1 基本情况调查
3.2.1.2 开发条件调查
3.2.1.2.1 森林资源开发状况
3.2.1.2.2 交通建设现状
3.2.1.2.3 村镇旅游中心
3.2.1.2.4 阴影区与非优区
3.2.2 森林游憩反映指标
3.2.2.1 类型丰度
3.2.2.2 储量丰度
3.2.2.3 资源品质
3.2.2.3.1 资源平均品质及其分类差异
3.2.2.3.2 优良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构成
3.2.3 森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2.3.1 回转半径法
3.2.3.2 离散半径计算
3.2.3.3.道路森林旅游资源点分布的关系
3.2.3.4 水系湿地与森林游憩资源点分布的关系
3.2.4 建立模型
3.2.4.1 确定地理范围
3.2.4.2 道路系统的选择
3.2.4.3 模型基本指标的计算
3.2.5 模型验证
3.3 技术路线图
4.森林游憩环带的理论与模型
4.1 建立模型的目的和定义
4.1.1 建立模型的目的
4.1.2 建立模型的定义
4.2 森林游憩环带的构成成分
4.2.1 地理位置范围
4.2.2 森林游憩资源
4.2.3 道路系统
4.2.4 村镇旅游中心
4.3 森林游憩环带模型
5.森林游憩环带的验证——以北京市为例
5.1 北京市城郊森林旅游现状
5.2 北京市郊区森林游憩资源的空间特征分析
5.2.1 森林游憩资源在各行政区的分布
5.2.2 回转半径和离散程度
5.2.3 与道路的关系
5.2.4 与水系的关系
5.2.5 附属型游憩空间的分布特征
5.3 北京市森林游憩环带规划
5.3.1 环带的区位
5.3.2 森林游憩环带中的游憩资源
5.3.2.1 森林游憩资源
5.3.2.2 附属型游憩资源
5.3.3 五条森林游憩环带的空间结构分析
5.3.4 森林游憩环带的资源类型、储量和品质
5.3.4.1 类型丰度
5.3.4.2 储量丰度
5.3.4.3 资源品质
5.3.5 森林游憩环带的资源类型、储量和品质与北京市域资源对比
5.4 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文章发表
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172749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国内外城市郊区游憩理论发展综述
1.1 区域理论
1.2 路径模式
1.3 区域空间结构、路径模式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关系
1.4 讨论
2.国外城郊森林游憩空间结构案例分析
2.1 以城市为例
2.2 以国家为例
2.3 以国家公园为例
2.4 讨论
3.研究背景和方法
3.1 研究背景定位
3.1.1.地理范围定位
3.1.2 森林背景下的旅游资源
3.1.2.1 森林旅游资源
3.1.2.2 以森林为背景的人文资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外业调查
3.2.1.1 基本情况调查
3.2.1.2 开发条件调查
3.2.1.2.1 森林资源开发状况
3.2.1.2.2 交通建设现状
3.2.1.2.3 村镇旅游中心
3.2.1.2.4 阴影区与非优区
3.2.2 森林游憩反映指标
3.2.2.1 类型丰度
3.2.2.2 储量丰度
3.2.2.3 资源品质
3.2.2.3.1 资源平均品质及其分类差异
3.2.2.3.2 优良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构成
3.2.3 森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2.3.1 回转半径法
3.2.3.2 离散半径计算
3.2.3.3.道路森林旅游资源点分布的关系
3.2.3.4 水系湿地与森林游憩资源点分布的关系
3.2.4 建立模型
3.2.4.1 确定地理范围
3.2.4.2 道路系统的选择
3.2.4.3 模型基本指标的计算
3.2.5 模型验证
3.3 技术路线图
4.森林游憩环带的理论与模型
4.1 建立模型的目的和定义
4.1.1 建立模型的目的
4.1.2 建立模型的定义
4.2 森林游憩环带的构成成分
4.2.1 地理位置范围
4.2.2 森林游憩资源
4.2.3 道路系统
4.2.4 村镇旅游中心
4.3 森林游憩环带模型
5.森林游憩环带的验证——以北京市为例
5.1 北京市城郊森林旅游现状
5.2 北京市郊区森林游憩资源的空间特征分析
5.2.1 森林游憩资源在各行政区的分布
5.2.2 回转半径和离散程度
5.2.3 与道路的关系
5.2.4 与水系的关系
5.2.5 附属型游憩空间的分布特征
5.3 北京市森林游憩环带规划
5.3.1 环带的区位
5.3.2 森林游憩环带中的游憩资源
5.3.2.1 森林游憩资源
5.3.2.2 附属型游憩资源
5.3.3 五条森林游憩环带的空间结构分析
5.3.4 森林游憩环带的资源类型、储量和品质
5.3.4.1 类型丰度
5.3.4.2 储量丰度
5.3.4.3 资源品质
5.3.5 森林游憩环带的资源类型、储量和品质与北京市域资源对比
5.4 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文章发表
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172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7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