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1-05-12 13:32
山地城镇所处环境区别于平原地区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所处山地地形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脉独特。具体来说,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地貌高程差距、自然山脉与河流水体分布等情况,还进一步影响到山地城镇的地质、气候、生物以及水环境特征,使山地城镇的生态环境较平原城镇而言更加脆弱。此外,在独特地形与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山地城镇的历史文脉也呈现出与平原城镇截然不同的特征。“适应性”理念作为一种自然界生物为求生存发展,顺应环境自发变化的基本生物现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生物学界。20世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乡规划学领域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城市、人工环境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将适应性观念引入对城市形态与人工环境的分析中,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系统的、共生的和动态的思维方式,适应性理念更多的是将研究对象与其环境共同看做一个整体,从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系统的去对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与山地城市设计在过程分析、策略选择、方法制定等阶段所需考虑的问题基本一致。文章从适应性的典型模式入手,对既有山地城市设计方法进行全新的归纳、总结,试图为我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文脉的持续发展打开新...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 地域适应性
1.2.2 城市设计
1.2.3 山地城市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市设计研究
1.3.2 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1.3.3 地域性规划设计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传统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思想
2.1 国内外山地城镇建设实例分析
2.1.1 国外山地城镇建设实践
2.1.2 国内山地城镇建设实践
2.2 国内外山地城镇营建理论梳理
2.2.1 古代营建理论
2.2.2 现代营建理论
2.3 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理论规律总结
2.3.1 城镇形态的表征规律
2.3.2 城镇营建的内在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现状问题剖析
3.1 问题表征梳理
3.1.1 崇敬自然山水的传统遗失
3.1.2 套用平原城市的处理方式
3.1.3 缺乏针对性的技术规范
3.1.4 实践过程中特色遗失、灾害频发
3.2 问题诱因分析
3.2.1 规模的增长
3.2.2 目标的功利
3.2.3 技术的进步
3.2.4 文化的多元
3.3 实质矛盾总结
3.3.1 空间拓展与传统营建方式的矛盾
3.3.2 规模增长与既有承载能力的矛盾
3.3.3 功能更新与地域文脉传承的矛盾
3.4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
4.1 适应性理念的发展与引介
4.1.1 适应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4.1.2 适应理论的核心内容
4.2 山地城市设计要素梳理
4.2.1 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内涵
4.2.2 相关研究中的要素总结
4.2.3 山地城市设计要素提取
4.3 山地地域性影响因素分析
4.3.1 地域性的概念与内涵
4.3.2 山地城市设计地域性影响因子提取
4.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
4.4.1 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观
4.4.2 典型适应思维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4.4.3 典型适应模式及其在设计中的体现
4.5 本章小结
5 契合地形条件的山地城市设计
5.1 顺——从动适应地形的用地、空间及交通组织
5.1.1 因地制宜的功能布局
5.1.2 不中规矩的形态组织
5.1.3 随形就势的道路交通
5.2 用——协动适应地形的景观与绿地规划
5.2.1 因借山水的景观与视线设计
5.2.2 量体裁衣的绿地与环境处理
5.3 改——能动适应地形的场地与道路设计
5.3.1 挖填平衡的场地设计
5.3.2 截弯取直的道路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兼顾环境特征的山地城市设计
6.1 防——从动适应环境的灾害防御
6.1.1 避让灾患的用地选址
6.1.2 疏导灾患的空间组织
6.1.3 防治灾害的避难规划
6.2 调——协动适应环境的宜居调节
6.2.1 建筑布置与日照环境的调节
6.2.2 空间组织与风环境的调节
6.2.3 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调节
6.3 解——能动适应环境的容量疏解
6.3.1 功能与空间的疏散
6.3.2 交通与绿地的连接
6.4 本章小结
7 传承空间文脉的山地城市设计
7.1 保——从动适应文脉的历史建成环境保护
7.1.1 城镇格局的保护
7.1.2 建筑簇群的保护
7.1.3 空间地标的保护
7.2 承——协动适应文脉的典型形式与技法传承
7.2.1 典型空间组织方式的传承
7.2.2 典型建筑布置方式的传承
7.2.3 典型色彩配搭方式的传承
7.3 扬——能动适应文脉的山地文化抽象扬显
7.3.1 象征山水精神的标志景观
7.3.2 演绎山城意境的建筑布置
7.3.3 凸显山地氛围的环境空间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8.1.1 论文的创新点
8.1.2 论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地城市设计地域适应性方法应用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政策的理论原型、应用逻辑与问题反思[J]. 肖竞,曹珂. 城市发展研究. 2015(12)
[2]兵者伐谋——从《孙子兵法》机变视角看城市的发展与管治[J]. 肖竞,曹珂. 国际城市规划. 2015(06)
[3]西南盐业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J]. 李和平,肖竞,周晓宇. 城市规划. 2015(07)
[4]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 肖竞,李和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3)
[5]“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 李和平,肖竞,曹珂,邢西玲. 中国园林. 2015(06)
[6]城镇化转型期历史城镇空间与文化的协同发展[J]. 李和平,肖竞.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1)
[7]文化景观视角下我国城乡历史聚落“景观-文化”构成关系解析——以西南地区历史聚落为例[J]. 肖竞. 建筑学报. 2014(S2)
[8]古代西南地区城镇群空间演进历程及动力机制研究[J]. 肖竞,曹珂. 城市发展研究. 2014(10)
[9]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 李和平,肖竞,胡禹域. 城市发展研究. 2014(09)
[10]环境成就地标建筑——以重庆大剧院与悉尼歌剧院为例[J]. 李小蓉,缪剑峰,肖紫怡. 华中建筑. 2014(09)
博士论文
[1]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 肖竞.重庆大学 2015
[2]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D]. 左进.重庆大学 2011
[3]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中德.重庆大学 2010
[4]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 杜春兰.重庆大学 2005
[5]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 李和平.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山地城市片区项目建筑技术策略研究[D]. 胡彬.重庆大学 2009
[2]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D]. 肖竞.重庆大学 2008
[3]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 谭晓红.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3502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 地域适应性
1.2.2 城市设计
1.2.3 山地城市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市设计研究
1.3.2 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1.3.3 地域性规划设计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传统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思想
2.1 国内外山地城镇建设实例分析
2.1.1 国外山地城镇建设实践
2.1.2 国内山地城镇建设实践
2.2 国内外山地城镇营建理论梳理
2.2.1 古代营建理论
2.2.2 现代营建理论
2.3 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理论规律总结
2.3.1 城镇形态的表征规律
2.3.2 城镇营建的内在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现状问题剖析
3.1 问题表征梳理
3.1.1 崇敬自然山水的传统遗失
3.1.2 套用平原城市的处理方式
3.1.3 缺乏针对性的技术规范
3.1.4 实践过程中特色遗失、灾害频发
3.2 问题诱因分析
3.2.1 规模的增长
3.2.2 目标的功利
3.2.3 技术的进步
3.2.4 文化的多元
3.3 实质矛盾总结
3.3.1 空间拓展与传统营建方式的矛盾
3.3.2 规模增长与既有承载能力的矛盾
3.3.3 功能更新与地域文脉传承的矛盾
3.4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
4.1 适应性理念的发展与引介
4.1.1 适应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4.1.2 适应理论的核心内容
4.2 山地城市设计要素梳理
4.2.1 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内涵
4.2.2 相关研究中的要素总结
4.2.3 山地城市设计要素提取
4.3 山地地域性影响因素分析
4.3.1 地域性的概念与内涵
4.3.2 山地城市设计地域性影响因子提取
4.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
4.4.1 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观
4.4.2 典型适应思维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4.4.3 典型适应模式及其在设计中的体现
4.5 本章小结
5 契合地形条件的山地城市设计
5.1 顺——从动适应地形的用地、空间及交通组织
5.1.1 因地制宜的功能布局
5.1.2 不中规矩的形态组织
5.1.3 随形就势的道路交通
5.2 用——协动适应地形的景观与绿地规划
5.2.1 因借山水的景观与视线设计
5.2.2 量体裁衣的绿地与环境处理
5.3 改——能动适应地形的场地与道路设计
5.3.1 挖填平衡的场地设计
5.3.2 截弯取直的道路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兼顾环境特征的山地城市设计
6.1 防——从动适应环境的灾害防御
6.1.1 避让灾患的用地选址
6.1.2 疏导灾患的空间组织
6.1.3 防治灾害的避难规划
6.2 调——协动适应环境的宜居调节
6.2.1 建筑布置与日照环境的调节
6.2.2 空间组织与风环境的调节
6.2.3 空间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调节
6.3 解——能动适应环境的容量疏解
6.3.1 功能与空间的疏散
6.3.2 交通与绿地的连接
6.4 本章小结
7 传承空间文脉的山地城市设计
7.1 保——从动适应文脉的历史建成环境保护
7.1.1 城镇格局的保护
7.1.2 建筑簇群的保护
7.1.3 空间地标的保护
7.2 承——协动适应文脉的典型形式与技法传承
7.2.1 典型空间组织方式的传承
7.2.2 典型建筑布置方式的传承
7.2.3 典型色彩配搭方式的传承
7.3 扬——能动适应文脉的山地文化抽象扬显
7.3.1 象征山水精神的标志景观
7.3.2 演绎山城意境的建筑布置
7.3.3 凸显山地氛围的环境空间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8.1.1 论文的创新点
8.1.2 论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地城市设计地域适应性方法应用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政策的理论原型、应用逻辑与问题反思[J]. 肖竞,曹珂. 城市发展研究. 2015(12)
[2]兵者伐谋——从《孙子兵法》机变视角看城市的发展与管治[J]. 肖竞,曹珂. 国际城市规划. 2015(06)
[3]西南盐业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J]. 李和平,肖竞,周晓宇. 城市规划. 2015(07)
[4]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 肖竞,李和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3)
[5]“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方法探析[J]. 李和平,肖竞,曹珂,邢西玲. 中国园林. 2015(06)
[6]城镇化转型期历史城镇空间与文化的协同发展[J]. 李和平,肖竞.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1)
[7]文化景观视角下我国城乡历史聚落“景观-文化”构成关系解析——以西南地区历史聚落为例[J]. 肖竞. 建筑学报. 2014(S2)
[8]古代西南地区城镇群空间演进历程及动力机制研究[J]. 肖竞,曹珂. 城市发展研究. 2014(10)
[9]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 李和平,肖竞,胡禹域. 城市发展研究. 2014(09)
[10]环境成就地标建筑——以重庆大剧院与悉尼歌剧院为例[J]. 李小蓉,缪剑峰,肖紫怡. 华中建筑. 2014(09)
博士论文
[1]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 肖竞.重庆大学 2015
[2]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D]. 左进.重庆大学 2011
[3]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中德.重庆大学 2010
[4]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 杜春兰.重庆大学 2005
[5]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 李和平.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山地城市片区项目建筑技术策略研究[D]. 胡彬.重庆大学 2009
[2]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D]. 肖竞.重庆大学 2008
[3]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 谭晓红.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3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8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