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京津冀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12:4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逐渐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些地区演变成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游客数量增长迅速。大量游客的涌入,一方面,极大促进了旅游地的发展,另一方面,客流量的非均衡流动也给众多地区带来了严峻的问题。旅游流是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复杂空间集散形式,是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科学开展旅游开发和规划,合理引导旅游流的流动,使旅游流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空间网络结构,是改善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以促进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体系的协调均衡发展为目标,构建京津冀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模型,揭示其结构特性,定量分析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及效率水平;在探究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维度特性;从而实现多角度深入探究二者响应关系的目的,为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改善、旅游城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决策参考,以促进旅游流的流动与区域环境相互协调,提高区域旅游的均衡发展程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系统梳理相关概念、理论及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京津...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京津冀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研究


009-2015年京津冀旅游流总量变化趋势图

比较图,真实值,预测值,比较图


第 5 章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空间维度分析.3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总体空间机制仿真检验根据总体空间维度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的运行机制,总体流图的,以及主要方程的确定及参数的确定,可运用 Vensim PLE 软件进行仿真,以检型构建的有效性。通常模型有效性的检验可以通过预测的数值以及真实值的差衡量,如果差距较大,就说明系统构建存在问题,如果差距较小则说明动力系建的有效性较强,能够用于模拟真实系统的运行机制。此处选取旅游流总量作为检验系统有效性的指标,以 2009 年为基准年(由于 08运会对京津冀区域旅游产业存在一定影响,因此选取奥运会之后的年份)对系统训练,得出 2010-2015 年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比较,从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如图 5-7 所示。

四分位


5 章 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响应空间维度东南方位的其余七市则网络结构水平较低。旅游地在整个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中的重要地重要程度要高于边缘地区。这是由于资源等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结果。首先,环京津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等十分丰富,使得这些形象;其次,这些地区交通便捷,分布在枢了极大的便利;另外,“京津冀都市圈”建的支持,都给这些旅游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优势,而邯郸、邢台、沧州等地,由于空间,没能与这些旅游地实现资源及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经济带中的滁州区域多核文化旅游圈构建研究[J]. 杜裕民.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2)
[2]基于交通可达性的新兴高铁枢纽城市旅游发展响应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市为例[J]. 钟洋,胡碧松,谭波,张涵玥.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2)
[3]旅游公共服务游客认知评价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旅游为例[J]. 贺宇帆,马耀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1)
[4]北京市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 马慧强,刘美琪,弓志刚.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1)
[5]徐州市旅游者空间行为路径分析及旅游发展对策[J]. 刘梦圆,赵媛,李亚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1)
[6]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旅游系统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J]. 向宝惠,曾瑜皙.  资源科学. 2017(01)
[7]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陕西省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研究[J]. 王红艳,马耀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10)
[8]中国省域旅游发展与综合环境协调性的时空演变分析——基于CCDM-ESDA模型[J]. 李凌雁,翁钢民,赵建强.  生态经济. 2016(10)
[9]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云南省自助游空间结构研究[J]. 戢晓峰,李俊芳,陈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6)
[10]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优化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 张志恒,陈兴鹏,冯会会,逯承鹏.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06)

硕士论文
[1]厦门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D]. 黄明霞.华侨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79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79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b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