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10:23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先人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通过与自然不断斗争最终与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且珍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汇集廊道。她一方面历经着2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生命力,另一方面她贯穿我国南北五大水系、三大平原、四省两市,哺育了沿线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她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与众不同的超大型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她同时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性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国古今水利成就以及中华文化的体悟与尊重。本研究正是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背景下,以及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试图以“文化基因”的视角深入挖掘京杭大运河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演进、传承的特点,通过对她的整体性研究,寻找不同地域文化下京杭大运河水文化传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对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做出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的保护措施。研究借鉴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中关于基因、基因表达、系统发生学等相关概念,从系统进化理论入手,探讨“文化基因”的传承方式和进化路径,结合生物学系统发生分析的方法构建京杭大运河水...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比较图(作者自绘)
“文化线路”历年发文量(2006-2016)
“遗产廊道”历年发文量(2006-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传承路径理论探析[J]. 霍艳虹,曹磊,杨冬冬. 建筑与文化. 2017(02)
[2]明代江南运河沿岸驿站选址特征[J]. 彭成,汤晓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6(02)
[3]京杭运河沿线驿站与运河关系初探——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 王春花. 中国地方志. 2016(03)
[4]国内外线性遗产文献综述[J]. 王吉美,李飞. 东南文化. 2016(01)
[5]淮扬建筑风格要素厘定及文化价值认知[J]. 陈然. 规划师. 2015(S1)
[6]浅析淮安市传统民居的形成因素[J]. 康锦润,陈萍,王成修. 中外建筑. 2015(06)
[7]关于淮扬文化的几点思考[J]. 姜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8]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动态管理对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启示[J]. 龚道德,张青萍. 中国园林. 2015(03)
[9]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及其意象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 曹帅强,邓运员. 经济地理. 2014(11)
[10]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J]. 赵鹤龄,王军,袁中金,马涛. 现代城市研究. 2014(05)
博士论文
[1]明清扬州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研究[D]. 杨建华.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D]. 张佳.浙江大学 2014
[3]关于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初步研究[D]. 于富业.南京艺术学院 2014
[4]文化进化论批判[D]. 陈阳.黑龙江大学 2014
[5]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沛林.北京大学 2011
[6]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 乌再荣.南京大学 2009
[7]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王纪武.重庆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后申遗时代”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D]. 魏雷.淮北师范大学 2016
[2]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研究[D]. 孙璇.苏州科技学院 2015
[3]淮安区名人故居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徐秀飞.南京工业大学 2015
[4]淮安传统民居形态特征研究[D]. 刘艺.江南大学 2014
[5]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 毕明岩.苏州科技学院 2011
[6]水韵扬州的文化品质探析[D]. 倪若花.扬州大学 2010
[7]开放式博物馆理论在杭州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D]. 李利.浙江大学 2010
[8]中国运河遗产廊道的开发与保护[D]. 周威.四川师范大学 2008
[9]淮安市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D]. 王颖.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3384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比较图(作者自绘)
“文化线路”历年发文量(2006-2016)
“遗产廊道”历年发文量(2006-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传承路径理论探析[J]. 霍艳虹,曹磊,杨冬冬. 建筑与文化. 2017(02)
[2]明代江南运河沿岸驿站选址特征[J]. 彭成,汤晓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6(02)
[3]京杭运河沿线驿站与运河关系初探——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 王春花. 中国地方志. 2016(03)
[4]国内外线性遗产文献综述[J]. 王吉美,李飞. 东南文化. 2016(01)
[5]淮扬建筑风格要素厘定及文化价值认知[J]. 陈然. 规划师. 2015(S1)
[6]浅析淮安市传统民居的形成因素[J]. 康锦润,陈萍,王成修. 中外建筑. 2015(06)
[7]关于淮扬文化的几点思考[J]. 姜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8]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动态管理对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启示[J]. 龚道德,张青萍. 中国园林. 2015(03)
[9]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及其意象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 曹帅强,邓运员. 经济地理. 2014(11)
[10]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J]. 赵鹤龄,王军,袁中金,马涛. 现代城市研究. 2014(05)
博士论文
[1]明清扬州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研究[D]. 杨建华.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D]. 张佳.浙江大学 2014
[3]关于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初步研究[D]. 于富业.南京艺术学院 2014
[4]文化进化论批判[D]. 陈阳.黑龙江大学 2014
[5]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沛林.北京大学 2011
[6]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 乌再荣.南京大学 2009
[7]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王纪武.重庆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后申遗时代”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D]. 魏雷.淮北师范大学 2016
[2]基于场所精神的古运河景观设计研究[D]. 孙璇.苏州科技学院 2015
[3]淮安区名人故居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徐秀飞.南京工业大学 2015
[4]淮安传统民居形态特征研究[D]. 刘艺.江南大学 2014
[5]乡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 毕明岩.苏州科技学院 2011
[6]水韵扬州的文化品质探析[D]. 倪若花.扬州大学 2010
[7]开放式博物馆理论在杭州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D]. 李利.浙江大学 2010
[8]中国运河遗产廊道的开发与保护[D]. 周威.四川师范大学 2008
[9]淮安市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D]. 王颖.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3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0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