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尺度游憩地理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的交互作用研究 ——以夫子庙景区和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29 11:00
游憩地理环境,特别是中小尺度游憩地理环境的认知及其空间行为问题是旅游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往中小尺度游憩地理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与空间行为的交互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相同社群在中小尺度游憩地理环境中的认知与空间行为交互作用机制,文中以大一新生为研究被试、校园环境和旅游景区为实证案例地,研究日常生活游憩环境和典型旅游游憩环境中人们的环境认知特征及其与空间行为的交互作用机制。本文论述的游憩地理环境按照活动者与环境的关系、活动者的熟悉程度与活动便利程度及频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日常生活游憩环境和旅游游憩环境。前者活动者与环境关系为居住者与惯常生活环境关系,后者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环境关系。校园环境是日常生活游憩环境的典型类型,本文以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作为案例,主要研究校园游憩环境认知与游憩活动及其交互作用,游憩过程中的空间定位与探路的交互作用,以及地形认知对这些交互作用的影响。文章采用地理环境认知编码、草图与言语描述方法处理数据,研究发现:(1)校园游憩环境认知与活动状况具有相互影响,校园游憩环境认知中校园地物的空间位置、功能及承载的活动性质是影响游憩环境中地物认知的...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问题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
3.1 研究区及游憩环境概况
3.2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研究原始数据获取方法设计
3.3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研究原始数据室内分析处理方法
3.4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结果和初步讨论
3.5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及空间行为的讨论和初步结论
第四章 旅游地型游憩环境的空间认知与行 为—南京夫子庙案例
4.1 夫子庙游憩区概况
4.2 数据获取方法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建议
5.1 针对校园规划的建议
5.2 针对旅游景区规划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创新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拄杖者行为探讨铁路客站的无障碍设计——拄杖者在北京南站的行为实验[J]. 文强. 建筑学报. 2010(10)
[2]基于态度和认知的西部水源地农村居民类型与生态补偿接受意愿——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J]. 黎洁,李树茁. 资源科学. 2010(08)
[3]杭州下沙高教东区学生行为时空特征研究[J]. 祁黄雄,陈立章. 地理研究. 2010(07)
[4]传统农业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基于贵州省从江县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J]. 杨海龙,吕耀,焦雯珺,闵庆文. 资源科学. 2010(06)
[5]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 唐晓云,闵庆文,吴忠军. 资源科学. 2010(06)
[6]居住区意象空间研究及应用[J]. 张旺锋,尤凤.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7]高校户外活动场所规划中的女性主义视角[J]. 罗长海,杜思赟. 中国园林. 2010(04)
[8]鄱阳湖区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 贺娟,舒晓波,于秀波. 资源科学. 2010(04)
[9]武汉市新洲区农户消费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J]. 李伯华,李星明,曾菊新. 人文地理. 2010(01)
[10]海滩管理制度对游客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以深圳大小梅沙为例[J]. 刘俊,陈丽坤. 地理研究. 2010(01)
本文编号:3370527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问题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
3.1 研究区及游憩环境概况
3.2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研究原始数据获取方法设计
3.3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研究原始数据室内分析处理方法
3.4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结果和初步讨论
3.5 校园游憩环境认知及空间行为的讨论和初步结论
第四章 旅游地型游憩环境的空间认知与行 为—南京夫子庙案例
4.1 夫子庙游憩区概况
4.2 数据获取方法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建议
5.1 针对校园规划的建议
5.2 针对旅游景区规划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创新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拄杖者行为探讨铁路客站的无障碍设计——拄杖者在北京南站的行为实验[J]. 文强. 建筑学报. 2010(10)
[2]基于态度和认知的西部水源地农村居民类型与生态补偿接受意愿——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J]. 黎洁,李树茁. 资源科学. 2010(08)
[3]杭州下沙高教东区学生行为时空特征研究[J]. 祁黄雄,陈立章. 地理研究. 2010(07)
[4]传统农业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基于贵州省从江县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J]. 杨海龙,吕耀,焦雯珺,闵庆文. 资源科学. 2010(06)
[5]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 唐晓云,闵庆文,吴忠军. 资源科学. 2010(06)
[6]居住区意象空间研究及应用[J]. 张旺锋,尤凤.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7]高校户外活动场所规划中的女性主义视角[J]. 罗长海,杜思赟. 中国园林. 2010(04)
[8]鄱阳湖区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 贺娟,舒晓波,于秀波. 资源科学. 2010(04)
[9]武汉市新洲区农户消费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J]. 李伯华,李星明,曾菊新. 人文地理. 2010(01)
[10]海滩管理制度对游客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以深圳大小梅沙为例[J]. 刘俊,陈丽坤. 地理研究. 2010(01)
本文编号:3370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7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