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与汉代地理
发布时间:2021-10-08 21:07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汉赋的研究已广泛观照源流论、作家论、作品论,历史性的纵向通观和社会性的横向审视,文化论、思想论、艺术论不胜枚举。对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赋家的创作研究亦更为深入。不过,仍以讨论汉赋特征、赋体演进等方面为中心,视角也多集中于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对汉赋与地理、州城、山泽关隘等方面的关系则重视不够。实则,汉赋记录了两汉地理方面诸多资料,将汉赋文本解读与汉代地理研究结合起来,则有较为深广的研究空间。本文拟依托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作为撰述的指导思想,给予汉赋资料应有的重视,通过认真甄别筛选,将其中涉及汉代地理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结合史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辨别,从汉赋角度审视有关汉代地理研究的各家之言。作为博学之士,他们的撰述,既有史家补充史籍、完成著述的责任,又有保存文献资料以资后学之用的目的。通过对汉赋的研究,挖掘出中国古代正史之外独特文化内涵。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汉赋与汉代疆域
(一) 汉代疆域概述
(二) 汉武帝时期疆域之消长
二、汉赋与汉代州郡
(一) 司隶校尉部
(二) 冀州刺史部
(三) 豫州刺史部
(四) 凉州刺史部
(五) 兖州刺史部
(六) 幽州刺史部
(七) 并州刺史部
(八) 青州刺史部
(九) 徐州刺史部
(十) 扬州刺史部
(十一) 荆州刺史部
(十二) 益州刺史部
(十三) 交趾刺史部
三、汉赋与汉代城市
(一) 长安
(二) 洛阳
(三) 成都
(四) 南阳
(五) 曲阜
四、汉赋与山泽关隘
(一) 昆仑山
(二) 终南山
(三) 祁连山
(四) 黎阳山
(五) 首阳山
(六) 九嶷山
(七) 蓬莱、方丈、瀛洲
(八) 汉水
(九) 洛水
(十) 云梦泽
(十一) 骊山温泉
(十二) 函谷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J]. 熊铁基,朱立红. 文史知识. 2008(05)
[2]汉代交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探析[J]. 陈国保.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5(04)
[3]汉水、淮河——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J]. 梁中效.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4]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J]. 关治中. 渭南师专学报. 1998(06)
[5]秦汉时期的内河航运[J]. 王子今. 历史研究. 1990(02)
[6]关于汉武帝的十三州问题讨论[J]. 顾颉刚,谭其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3)
本文编号:3424961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汉赋与汉代疆域
(一) 汉代疆域概述
(二) 汉武帝时期疆域之消长
二、汉赋与汉代州郡
(一) 司隶校尉部
(二) 冀州刺史部
(三) 豫州刺史部
(四) 凉州刺史部
(五) 兖州刺史部
(六) 幽州刺史部
(七) 并州刺史部
(八) 青州刺史部
(九) 徐州刺史部
(十) 扬州刺史部
(十一) 荆州刺史部
(十二) 益州刺史部
(十三) 交趾刺史部
三、汉赋与汉代城市
(一) 长安
(二) 洛阳
(三) 成都
(四) 南阳
(五) 曲阜
四、汉赋与山泽关隘
(一) 昆仑山
(二) 终南山
(三) 祁连山
(四) 黎阳山
(五) 首阳山
(六) 九嶷山
(七) 蓬莱、方丈、瀛洲
(八) 汉水
(九) 洛水
(十) 云梦泽
(十一) 骊山温泉
(十二) 函谷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J]. 熊铁基,朱立红. 文史知识. 2008(05)
[2]汉代交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探析[J]. 陈国保.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5(04)
[3]汉水、淮河——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J]. 梁中效.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4]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J]. 关治中. 渭南师专学报. 1998(06)
[5]秦汉时期的内河航运[J]. 王子今. 历史研究. 1990(02)
[6]关于汉武帝的十三州问题讨论[J]. 顾颉刚,谭其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3)
本文编号:3424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2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