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
发布时间:2021-10-23 19:07
全球性课程改革趋势使特定地区的课程改革研究有重要意义,台湾课程研究渐成为现时代华人地区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的台湾与大陆比较研究成为学界重要课题,“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是研究台湾课程改革的理想切入点。本研究以我国台湾为区域研究对象,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为核心视点,将九年一贯课程置入台湾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并经由对台湾课程改革历史沿革的梳理与分析,全面总结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缘起、课程目标内涵、改革的推进策略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适时引入课程学者在课程政策中的角色分析,藉借台湾著名课程学者欧用生的课程思想为研究个案,唤起对课程改革的理性规范与思考,深化对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理解,以为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研究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核心概念与论文内容架构、已有文献整理与分析等具体问题。第二章着重进行台湾社会发展研究。台湾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流变呈多元样貌,原住民文化、闽粤文化、殖民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欧美文化、海洋文化,都作为台湾文化的有机元素,沉淀、糅合于台湾文化之中,形成台湾独有的文化风貌,成为抚育课程变革的胚基。第三章梳理台湾课程改革...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文献搜集
二、 实地考察
三、 学术交流
第三节 相关文献与文献探讨
一、 课程政策与制度相关文献探讨
二、 课程理论及实践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三、 学者课程政策角色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第四节 概念释义与内容架构
一、 概念释义
二、 内容架构
注释
第二章 台湾社会发展研究
第一节 台湾社会历史
一、 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期历史关系
二、 西方殖民统治及台湾建省
三、 日本殖民统治及台湾光复
四、 台湾“戒严”及台湾思潮嬗变
五、 台湾解严后社会多元性变迁
第二节 台湾社会文化
一、 台湾地理环境文化
二、 台湾殖民文化
三、 台湾族群文化
四、 台湾中华文化
五、 台湾抗争意识文化
六、 台湾情结文化
七、 台湾政争文化
八、 台湾经企文化
第三节 台湾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
一、 尊重多元价值
二、 政治主导课程
三、 符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注释
第三章 台湾课程改革史研究
第一节 课程党化控制阶段
一、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政策
二、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内涵
三、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运作
四、 党化控制对课程影响
第二节 课程威权松动阶段
一、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政策
二、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内涵
三、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运作
四、 威权松动对课程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多元变迁阶段
一、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变迁对课程影响
第四节 课程多元开放阶段
一、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开放对课程影响
注释
第四章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第一节 九年一贯课程的历程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背景
二、 九年一贯课程的设计特点
三、 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
第二节 九年一贯课程内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统整规划
二、 九年一贯课程创新教学
三、 九年一贯课程协同教学
四、 九年一贯课程问题导向教学
五、 课程学校本位
六、 课程与教师知能
第三节 九年一贯课程各领域因应与检讨
一、 语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二、 健康与体育领域因应与检讨
三、 社会领域因应与检讨
四、 艺术与人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五、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因应与检讨
六、 数学领域因应与检讨
七、 综合活动领域因应与检讨
第四节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
一、 重大议题意涵分析
二、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融合
三、 领域教学实践
第五节 九年一贯课程评鉴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三级评鉴
二、 九年一贯课程多元评鉴
第六节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
一、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的官方陈述
二、 对官方陈述的深度剖析
注释
第五章 台湾课程学者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
第一节 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发展
一、 戒严期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二、 解严后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三、 课程学者九年一贯课程理论研究举要
第二节 课程学者课程政策角色分析
一、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素描
二、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期待
注释
第六章 欧用生课程思想
第一节 欧用生课程研究心路历程
一、 台北:课程启蒙之旅
二、 东京:课程批判之旅
三、 再回台北:课程再概念化之旅
第二节 欧用生课程思想解读
一、 课程本质论
二、 课程价值论
三、 课程方法论
四、 课程转型论
注释
第七章 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借镜:代结论
第一节 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反思
一、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研究
二、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研究
四、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研究
五、 关于课程改革的中国化研究
六、 关于师资质量问题研究
第二节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启示
一、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
二、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过程哲学与中国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三种哲学观下的课程与教学[J]. 赵鹤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2]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 王世红. 教学与管理. 2009(24)
[3]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J]. 于伟,秦玉友. 教育研究. 2009(06)
[4]论当代教育学者的学术使命[J]. 潘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6)
[5]学者的使命是什么——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研读[J]. 丁永为. 高校教育管理. 2008(06)
[6]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之体认[J]. 王世红. 中国教育学刊. 2008(11)
[7]比较视野下的台湾与大陆课程改革[J]. 王世红.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08)
[8]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J]. 彭泽平,陆有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9]台湾难以实现政治稳定的政治文化根源[J]. 李鹏. 社会主义研究. 2007(03)
[10]从“实用”到“适用”——台湾教育理念的嬗变[J]. 姜泽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本文编号:3453737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文献搜集
二、 实地考察
三、 学术交流
第三节 相关文献与文献探讨
一、 课程政策与制度相关文献探讨
二、 课程理论及实践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三、 学者课程政策角色研究相关文献探讨
第四节 概念释义与内容架构
一、 概念释义
二、 内容架构
注释
第二章 台湾社会发展研究
第一节 台湾社会历史
一、 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期历史关系
二、 西方殖民统治及台湾建省
三、 日本殖民统治及台湾光复
四、 台湾“戒严”及台湾思潮嬗变
五、 台湾解严后社会多元性变迁
第二节 台湾社会文化
一、 台湾地理环境文化
二、 台湾殖民文化
三、 台湾族群文化
四、 台湾中华文化
五、 台湾抗争意识文化
六、 台湾情结文化
七、 台湾政争文化
八、 台湾经企文化
第三节 台湾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
一、 尊重多元价值
二、 政治主导课程
三、 符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注释
第三章 台湾课程改革史研究
第一节 课程党化控制阶段
一、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政策
二、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内涵
三、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运作
四、 党化控制对课程影响
第二节 课程威权松动阶段
一、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政策
二、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内涵
三、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运作
四、 威权松动对课程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多元变迁阶段
一、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变迁对课程影响
第四节 课程多元开放阶段
一、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政策
二、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内涵
三、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运作
四、 多元开放对课程影响
注释
第四章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
第一节 九年一贯课程的历程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背景
二、 九年一贯课程的设计特点
三、 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
第二节 九年一贯课程内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统整规划
二、 九年一贯课程创新教学
三、 九年一贯课程协同教学
四、 九年一贯课程问题导向教学
五、 课程学校本位
六、 课程与教师知能
第三节 九年一贯课程各领域因应与检讨
一、 语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二、 健康与体育领域因应与检讨
三、 社会领域因应与检讨
四、 艺术与人文领域因应与检讨
五、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因应与检讨
六、 数学领域因应与检讨
七、 综合活动领域因应与检讨
第四节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
一、 重大议题意涵分析
二、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融合
三、 领域教学实践
第五节 九年一贯课程评鉴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三级评鉴
二、 九年一贯课程多元评鉴
第六节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
一、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的官方陈述
二、 对官方陈述的深度剖析
注释
第五章 台湾课程学者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
第一节 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发展
一、 戒严期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二、 解严后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
三、 课程学者九年一贯课程理论研究举要
第二节 课程学者课程政策角色分析
一、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素描
二、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期待
注释
第六章 欧用生课程思想
第一节 欧用生课程研究心路历程
一、 台北:课程启蒙之旅
二、 东京:课程批判之旅
三、 再回台北:课程再概念化之旅
第二节 欧用生课程思想解读
一、 课程本质论
二、 课程价值论
三、 课程方法论
四、 课程转型论
注释
第七章 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借镜:代结论
第一节 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反思
一、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研究
二、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研究
四、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研究
五、 关于课程改革的中国化研究
六、 关于师资质量问题研究
第二节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启示
一、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
二、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过程哲学与中国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三种哲学观下的课程与教学[J]. 赵鹤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2]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 王世红. 教学与管理. 2009(24)
[3]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J]. 于伟,秦玉友. 教育研究. 2009(06)
[4]论当代教育学者的学术使命[J]. 潘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6)
[5]学者的使命是什么——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研读[J]. 丁永为. 高校教育管理. 2008(06)
[6]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之体认[J]. 王世红. 中国教育学刊. 2008(11)
[7]比较视野下的台湾与大陆课程改革[J]. 王世红.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08)
[8]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J]. 彭泽平,陆有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9]台湾难以实现政治稳定的政治文化根源[J]. 李鹏. 社会主义研究. 2007(03)
[10]从“实用”到“适用”——台湾教育理念的嬗变[J]. 姜泽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本文编号:3453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53737.html